历史故事

万昕我为什么逃离科研回到自然的怀抱中寻找赤子之心的宁静

我,万昕,在科研的道路上曾经如行星般高速旋转,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开始对这个世界产生了质疑。为什么要追求那些被认为是“无用之学”的数学问题?我的研究领域虽然小众,但它是我心中的赤子之所在。

我在普林斯顿大学读博士和哥伦比亚大学工作期间,一直专注于岩泽理论的自守形式方法,这一领域虽然有着数十年的发展历史,却仍然不为人知。在国际数学界中,只有少数几位真正懂得这一领域的人,而我,就是其中之一。我曾误以为自己是在Ribet之后没有什么新进展,只有一些平凡的推广。但事实上,后来新的想法和技术非常多,而且难度也非常大。在BSD猜想研究中,这种自守形式方法是不可或缺的,这正是我研究内容。

因为我的研究如此“小众”,能够欣赏的人不多,有时感到有些失落。因此,我萌生了想要离开美国回国开展科研的念头。这次决定背后,是我与华人数学家张寿武教授之间的一段故事。张寿武教授一直密切关注我的研究,对我的性格也熟知,他给杨乐和丘成桐两位先生写信,推荐这位年轻人到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数学院)工作。

让我没想到的是,中科院数学院晨兴数学中心负责人很快就联系到我,我们商议回国工作的事宜。我后来才知道,在张寿武教授推荐信发出后的那两周时间里,中科院数学院不止组织田野等人对我的科研进行多方位评估,他们还与杨乐和丘成桐反复讨论,要为这位年轻人才提供更适宜的环境,以及尽可能高的待遇。这一切,都超出了我原本期待的情形。

2016年6月,我入职中科院数学院,那个时候,我渐入佳境,该研究所在相关方向实力强劲,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在这里,每天都能进行深入浅出的交流,与同行们共同探讨最新动态,比如孙斌勇、胡永泉、郑维喆、申旭等,他们都是他们各自领域内顶尖人物。当需要某方面技术支持时,我们可以直接找他们,就像寻找答案一样自然而然。

这种氛围,让我喜欢上了这里,它对于解决问题至关重要,有时候一些东西自己不知道,比如不知道还有哪些工具,通过交流就可以彼此借鉴,从而解决自己的问题。我相信,将来国内将会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提升,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坚定。

然而,有时候,也会有人质疑我的选择:“你的研究能创造多少GDP?”每当听到这样的问题,我总是诚实地回答:“零!”基础科学有其独立价值,不一定立即见效,但将来也许会对国家和人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科学发展是一个积累过程,就像身体上的每一个细胞,都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无论看起来是否显著,“冷板凳”对于我们来说,是最理想不过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