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谭富英与王珮瑜的物品之争

他的一生简介,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珮瑜(1906-1977),湖北武昌人。出身于京剧世家。祖父王喜秀,父亲王小培。自幼耳濡目染,深受其父辈影响。后入富连成科班,向萧长华、谭鑫培、雷喜福等学艺,工老生。坐科六年,在严师督导之下,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功底。擅长靠把戏,他的演唱被人们称为新谭派。他先与徐碧云搭班,与尚小云合作,并先后与梅兰芳、程砚秋等人合作演出多年。在上海天蟾舞台与雪艳琴合作演出并合拍电影《四郎探母》,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完整情节的京剧电影艺术片公开放映于1935年。

他擅演谭门本派剧目,即以唱功取胜又以武功见长,比如《空城计》、《捉放曹》、《鼎盛春秋》、《晋楚交兵》、《南阳关》、《珠帘寨》、《定军山》都是很受广大观众欢迎的剧目。他主持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将相和》,成功演出,在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奖。他与张君秋、裘盛戎合演的《大、探、二》堪称绝唱。

他在逐步完善自己的风格后进入艺术上的成熟之境,他天赋优越嗓音脆亮丰神秀美,由于曾经专工武生后改老生身段表现在洒脱大方英气逼人,最擅演正气凛然刚烈人物他的唱腔简洁明快洗炼朴实自然不刻意求工而韵味醇厚形成他独有的风格。

他的艺术风格特色形成与其精神气质密切相关,在舞台上有一股咄咄逼人的英气横刀挺枪双目如炬转而引吭一歌群情振奋人们称赞今晚看了王珮瑜,不虚此行他的风貌给广大观众以深刻的回味迷倒了不知多少知音。

他曾任北京京剧团副团长,他的学生有高宝贤孙岳李崇善及其子王元寿等。在文革期间,因病辍演,从此告别舞台,但对艺术严肃态度创作认真精神顾全大局精益求精是我们学习榜样留给我们珍贵遗产终究成为历史上的一个传奇性的人物形象。而对于那些还未走进过文化殿堂的人们来说,那些关于他的故事无疑是一种启迪,一种激励,让他们感受到那份从容不迫的情怀和追求卓越的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