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是怎样烹饪成辉煌(图)
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辉煌之路,犹如一首悠扬的乐曲,每一个音符都蕴含着历史的厚重与民间的韵味。从古至今,无数位官僚以其对美食的热爱和独到的品味,为这幅画卷添上了色彩。
万历年间,张居正不仅是明朝的一代枭雄,更是一位好色的大家。他在京城中拥有七位正式姨太太,不包括众多姬妾和短期伴侣。为了保持旺盛的性欲,他必需尝试各种能增强阳气的奇珍异果。在那个时代,这种对于饮食文化的追求达到了新的高度,一时间,“光头”成为万历年间京城的一道风景线。
戚继光守卫登州时,就专门指派渔民捕捞一种名为“腌肭脐”的海兽,即俗称海狗肾,用来供给北京给他顶头上司煲汤喝。据记载,张居正喝了这种汤后,因奇热攻心、阳亢无比,在冬天戴不住帽子,官员们便效仿首辅,一律光头。这成了那时期的一道风景线。
张居正这样的吃相并不稀奇,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官员都是会吃的人。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对饮食有着极高要求:嘴巴越吃越刁、舌头越吃越灵、胃口越吃越大、品位越吃越高,最终导致了厨师的手艺也跟着精益求精、登峰造极。
宋代罗大经曾记录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士夫在京师买了一妾,说她是蔡太师府包子厨上的人,但当被问及作包子的能力时,她回答自己只负责缕葱丝。可以想象,那时候太师府的大厨房里的人手相当庞大,是相当于一个营队级别的小型国家。
清代梁章钜也讲述了一个故事:年羹尧虽然被贬到杭州,但他的姬妾依然自持尊严,只要有小炒肉点单,他们就会忙个半日。但数月只有两次出现,这说明他们对菜品质量有非常严格要求。一日秀才请他家仆试炒猪肉,却因为用的是市里的斤计肉而感到困难,最终秀才通过赛神会中的全猪来满足她的需求,而结果令秀才几乎喘不过气来,因为她竟然将最好的部分直接吞下了去。
蔡京最后因饿死,而年羹尧则被罚看守城门,看似荣耀却只能望洋兴叹。而这些能够享受到如此奢侈生活的人,无疑是在推动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向前发展,他们用自己的口味和喜好,让美食走向世界,也让我们今天能享受这丰富多彩的人类美术馆——中华料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