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是如何在自然景观中庆祝过年的

在清朝的岁末,皇帝过年时享用的是什么样的美食?我们来看看当时宫廷中的庆祝活动。清代的皇帝,每天只吃两顿饭,一顿早膳在六七点,一顿晚膳在下午两点左右。平日里,皇帝独自一人用餐,只有特别宠爱的人才会被邀请一起进餐。但是除夕之夜,皇帝会召集妃嫔们一同用餐,以示家庭和睦。

除夕中午,御膳房开始准备晚膳,这实际上是在下午两点钟开始的。当天,在乾清宫内摆设了一张金龙大宴桌,上面使用的是铜胎掐丝珐琅制成的餐具。大宴桌与皇帝宝座之间设置了一个长几,菜肴摆放在桌上,当皇帝吃饭时,由专人将菜取到几上。

金龙大宴桌上的布局非常讲究,有八路菜品共计六十三种,其中还包括苏糕、鲍螺等甜品,以及各种水果、小点心、炉食等。下午三点多的时候,在礼乐声中,乾隆帝先坐定,然后妃嫔们才能入座。在汤前,对雕漆飞龙宴盒装着送给皇帝的一对汤膳盒子,其中左边有一盒红白鸭子大菜汤和粳米干膳,而右边则是一盒鸭子鸭腰汤和豆腐汤。这两个盒子的安排象征着成双吉祥。

接着送出妃嫔们的汤膳,每人只有粳米一品和羊肉卧蛋粉汤一品,并根据地位分配。此后进行戏曲表演,再送上奶茶。一切完毕,将茶桌撤走进入“转宴”环节。

接下来,是为皇帝准备的一次酒宴,有四十种菜肴分五路,每路八种,不同的地位待遇也不同。当所有人的酒宴都结束后,在奏乐声中,皇帝起身离席,而这场盛大的年夜饭就此落幕。随后,他前往养心殿佛堂拜佛。此刻,他命令将那场盛大的晚餐赏赐给蒙古亲王及满汉大臣。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已经饥饿,因为还有更多丰盛的佳肴。在傍晚六时三刻,又由太监命御膳房送上了酒料,即吉祥盘、果子、菜肘等。这次酒料更加精致,比之前更是令人垂涎欲满。而且,还有保存好的月饼——重达十斤,被切成小块供乾隆尝试一些,最终剩下的作为赏赐给阿哥公主们。

对于清宫来说,没有哪个规矩比深夜二点至三点不让人们睡觉更为重要了。在这个时间段内,他们必须去钦安殿礼佛。而到了深夜三小时半,从圣人到药王再到列祖前拈香,此刻正是最神圣的时候。然后他们前往昭仁殿享用煮饽饽,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水饺或馄饨。不过直到40年代初期,这些词才逐渐被广泛接受并成为北京人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为了确保每个人都能吃到煮饽饽,要经历一个复杂而繁琐的程序,而且每年都是如此,而且需要确保自己吃够了这些面制糕点。如果光绪十一年的元旦,我们看到光绪虽然只吃了四十个,但即使如此,也算得上是个相当丰富的人数了。而同治君主性情急躁,用饭快如狼吞虎咬,因此偶尔出现的小金属片也不是什么稀奇事儿。此外,有一次同治君主竟然要求太监帮自己动筷,这也是一个例证显示他对宫中的饮食并没有太多兴趣,让他的贴身太监张文亮帮忙完成这一任务。他曾陪伴他长大,并深受其喜爱,因此这种荣誉自然交由他来完成

最后,在整个新年的期间,无论如何忙碌,都不能减少那些繁复仪式化过程中的味道,只不过对于这样一种权力集中却缺乏温情生活方式来说,它似乎无法提升他们的心情指数。不过相比之下,那些普通百姓生活,更充满浓厚的情感,更快乐,更符合我们现代社会所理解的一个真正欢乐过年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