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皇帝陵墓的历史遗产继承
前两个月,我们用一系列文章向大家描绘了清帝国在承接了明帝国的王朝天命后,怎样通过收、战沙俄、定蒙古、进青藏、平新疆,一步步奠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版图。当然,尽管在19世纪40年代,伴随着西方殖民军向东方渗透的加剧,作为古典主义帝国的清王朝也迎来了遭到列强侵略与瓜分的狂潮。但是即使如此,到1912年清帝国灭亡、中华在南京宣告成立之时,清帝国控制的1300余万平方公里土地也只丢失了160余万平方公里,尽管这个数字纵向对比无疑是近代中国的屈辱史与战乱史,但横向对比的话我们却可以很轻松地发现:19世纪的“四大帝国”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巅峰时期领土达550余万平方公里,却在一战之后萎缩到了屈居安纳托利亚地区一隅;大英帝国则更不必说,在二战后萎缩回了英伦三岛。
图中阴影部分为晚清丢失的国土,其占国土总面积比例仅有13%相较于其他列强,这样的表现可谓“超常发挥”。《清帝退位诏书》阐明:“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以法律形式将所有1140万平方公里领土交由中华继承。这意味着中国避免了一次大的分裂,从而保持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形态。
现今网络上,有些言论声称“中国的地盘都是解放军打下的,没有和清朝有什么关系”,这种观点试图割断历史连续性,以达到更深层目的。然而,这种论调忽视了解放军进军边疆乃是去解放被外来势力压迫的人民,使他们摆脱异族统治,而非征服他人土地。如果解放军未能取得某地,那该地方是否就不属于中国呢?或者新疆难道不是被解放,而是被征服?
同时,在国家意识形态建构方面,加强各民族文化融合以巩固统治,是另一项重要成就。在中原民族当中,由于严格儒家教育,每位皇帝都遵循儒家思想要求;对于蒙古各部,则通过尊重信仰及联姻等手段实现有效掌控,如同现在仍矗立于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中的象征。这些做法至今依然影响着今天处理边疆问题。
此外,对新疆地区管理方式同样值得注意,即既为民间纠纷仲裁者,又为宗教矛盾调节者,如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每年举办西迁节庆典,以纪念乾隆时代从东北故地奉旨迁往新境域守护边疆锡伯族祖先。此类经验今日依然是我国处理边疆事务根本原则与指针,并且对今日、新日元华人民共和国所涉及的事务产生重大作用。
总结来说,不仅仅是在丧权辱国黑暗历史面前,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那些留给我们的丰富宝贵遗产,它们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塑造并维系了今天和未来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