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皇帝的女儿公主与格格的荣耀之别
在古代中国的宫廷剧中,观众常常会注意到皇帝的女儿被称为公主或格格,这两种称呼之间存在着细微但重要的区别。要深入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一些历史学问。
根据《公羊传》的记载,“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这里提到的“公主”是指天子的女儿被嫁给诸侯时赐予的封号。春秋时期社会阶层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级,而作为周天子的后裔,即王以下的人物,就属于五等爵位中的公侯伯子男。
在这个背景下,“美王姬也”、“公叔为相,尚魏公主”的故事可以看作是对这些封号制度的一种体现。而郡主、县主、郡君、县君等爵位虽然与出身有关,但并非生来就有的,而是通过受封获得的特殊身份。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太平”,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武则天时代的小妹太平,她不仅因为母亲而闻名,而且几乎被誉为“武则天第二”。尽管她聪明机智,有过一段辉煌时光,但最终未能继承母志,只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地步和印记。
到了清朝,由于满语里的“格格”意味着姑娘,一般情况下满人贵族少女无论具体封号如何,都可以统称为“格格”。这包括嫡福晋和侧福晋——清朝规定嫡福晋是正室,而侧福晋是侧室,它们都是由礼部代表皇室正式册封。清太宗起,即开始逐渐采用汉人的习惯重新规定了封号。在非正式的情况下,被用于尊称其他地位高贵女性;同时,也用来指代亲王低阶妾,这些妾侍排在庶福晋之后,被冠以此称呼。
最后,在闲聊中听说乾隆曾收养一个民间女子,并赐予其名字做义女并授予格格头衔。这位民间小人物死后,因不能安葬于皇家陵园,便得以安葬在那片被视作神圣的地方——公共墓地中,与真正的地位更高的大人们一起永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