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安科研管理系统的数据驱动梦想报国
新华社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安:数据驱动科研管理系统梦想报国
在工厂的厚重灰尘中,科学家们挥汗如雨地工作,他们的梦想不仅是科研,更是将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为解决国家和社会问题的实效。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力电子变换与控制专家、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安就是这样一位科学家的典范。
面对真问题,解决真问题
“做科学研究要面向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这是罗安在采访中反复强调的心声。他回忆起年轻时在韶关冶炼厂做科学研究,解决自动控制问题的经历。当时,他和团队通过三年多的研究和攻关,最终实现了电弧炉自动控制系统,这项技术不仅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还提高了冶炼产品质量。
课题来源于生产一线
罗安认为,科研课题就来源于生产一线。他的团队曾在贵溪冶炼厂发现变压器发热严重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种混合型有源滤波装置,以较低成本解决谐波治理问题。这项技术最终投入生产,不仅减少了变压器发热,还节约了能源。
原创性工作至关重要
“做科研要到企业去,深入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去耕耘、去攻关,不断去把技术攻关出来。”罗安说。他还提到了无齿槽搅拌辊和双向电源搅拌两项技术,这些都是他团队为了提升钢铁产业品质而进行的原创性工作。这些成果已被广泛应用于武钢、宝钢等大型钢铁企业,使得国家在电磁冶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高精度、高稳定的大电流铜箔电解电源也是他们的一次重大创新,该技术使得铜箔可以达到6μm,从而满足现代工业对高精度材料需求。此外,他们还致力于推进智能数字电网项目,用芯片化微型化传感技术使配电网更加透明化和智能化。
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有“精气神”
作为一个从小接触到電力行业的人物,羅安始終致力於將科學研究付诸實踐。他提出了「三鏈並舉-四維遞進」電氣類「五有」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與實�秀方法,並強調青年人才應該具備愛國情懷、「精氣神」,以及良好的專業知識與廣博的知識面,以及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在中國大力推動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產力的背景下,他認為科技工作者逐步培養起團隊科研能力尤為重要,這樣才能通過多學科交叉團隊協作集體攻關來實現技術創新與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