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清朝当皇帝体验御膳的寥寥几口宛如给死人上供的匮乏美食
穿越清朝当皇帝,我体验了那样的御膳,简直像给死人上供的一样寒冷和乏味。与现代人的日常三餐大相径庭,我们一日两餐,大致在早上八点和下午两点左右进行,除了这两个固定的时间外,还可以随时召唤被称为“果盒”的“加餐”,其中包括各种糕点、汤羹以及进贡的新鲜水果,这种安排有些类似都市白领的下午茶。
然而,在宫廷中,一切都要以正式的名词来称呼,不得直接用俗语。开饭也变成了庄严的“传膳”。谁知道哪天皇帝会心血来潮地在非典型时间传膳?如果等待太久,也许就会遭到皇帝的不满,甚至有生命危险。因此,在御膳房里,只能让菜等人,而不能让人等菜。
虽然如此,那些御膳真的很难吃,有着千篇一律的味道,让我不禁怀疑那些关于美食的大肆宣扬。但正因为这些御膳实在是不好吃,从康熙时代开始,皇帝们就逐渐放弃了每天必需品似的御膳,更倾向于后宫中的“小灶”——内廷厨房所出的佳肴。
为了让皇帝多留在自己的寝宫中,后宫妃嫔们纷纷展现出他们的手艺,但从民间寻找美食秘方并不是没有困难,他们通常会偷师学艺,或是请教心腹太监或宫女。这就是想象中的多么艰辛?
而且,即便是那些未被选择的人,也无法逃脱这个命运,因为任何敢于忽视这一重要任务的人,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而清朝之所以如此严格,是因为那些剩余或未被选用的食物还有另一个重要目的——赏赐。
但即便身为皇帝,我也发现自己并不如想象中那样自由自在,而是一起受限于古老的制度和规矩,要享受到真正美味的事物确实非常困难。难怪乾隆 emperor会六出山西,他寻找美食的心情一定也是出于对此类束缚感到无比挫败吧。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才明白了《末代皇帝秘闻》中提到的那个世界,并深刻体会到了作为君主生活中的种种复杂与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