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历史上的雍正皇帝非情圣也每日奏折如山他批不完
一、揭秘雍正帝的夺嫡之路与秘密储位策略。雍正夺嫡,乃是清朝四大历史谜团之一,与太后下嫁、顺治出家及乾隆身世并列。康熙两次更替皇太子,留给诸多皇子争位的机会,但最初这份机遇并不属于雍正。他母亲乌雅氏未被正式封号,而他本人虽领养于贵妃佟佳氏,却带有自卑情绪。不过,在诸多皇子的争斗中,康熙逐渐看重了雍正,将其赞誉为“诚孝”,并让其参与祭祀和处理政务。
在充满恐惧和紧张气氛的背景下,雍正学习了前人的骨肉相残教训,并决定采用秘密建储制度。将立储事宜写入匣内藏于宫中的最高处——乾清宫,以防意外争议。此外,还另书传位密旨,一同随侍左右。乾隆继承了这一制度,使得秘密建储成为了清代独特的皇位传承方式。这一制度确立了一种新的权力分配模式,即一切大权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不再设立储君,只择优而立。
此外,雍正还废除了士绅特权,让士民平等当差,加强对士绅的控制。而自曾静吕留良案之后,他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如一句诗被解读为不念本朝而念明代,最终导致作者以大不敬罪遭斩决。
通过推广奏折制和创设军机处等措施,使得皇权集中的程度达到了极致。在秦汉以来中国社会体制中,“君相制”存在着权限界定不明确的问题,这直接导致了君主或宰相之间不断侵犯对方权力的事故。然而,雍 正通过这些改革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
尽管如此,在勤政方面,影视剧往往将他描绘成一个“情圣”,但实际上他的日常工作从早至夜无休止,对天下的每个细节都进行详细审查。他亲笔撰写朱批谕旨时,有时动辄万言,但长期如此也损害了他的健康。他虽然拥有高度集中的力量,但仍旧无法完全放松自己的心情,从幻听幻视到身体病痛,他经历了一生奔波却仍感到不安,为自己找到了安慰,从而留下许多想象空间给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