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努尔哈赤建立清朝的御膳究竟如何简直像是给自己上供的一样的美味

我想知道清朝皇帝的御膳真的是那么少吃吗?听说简直像是给死人上供的一样的菜,与我们现在的三餐生活大不相同。通常情况下,清朝皇帝每天只有一日两餐,时间约定在上午八点和下午两点左右。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更多的食物可享用。除了这两个固定的餐时之外,皇帝还可以随时通过传召所谓的“果盒”来获得额外的小吃,比如糕点、汤羹以及各地进贡的新鲜水果。这一点与现代都市白领下午茶的情景有些相似。

然而,在宫廷中,人们不能直接称呼“吃饭”,而是要使用更为正式的词汇“用膳”,同样,“开饭”也被称作“传膳”。此外,由于皇帝可能会突然决定在非典型时间点进行用膳,所以厨师们必须随时准备好菜肴,而不是像现代 餐厅那样等待客人的命令。如果服务太慢,就可能会面临严重后果。

因此,在御膳房工作的人员只能让菜等人,而不能让人等菜。此情此景,让人联想到那些精致装饰且镀金铜质食盒,它们曾经用于盛放宫廷里的美味佳肴。

但据说这些御膳并不好吃,而且口味单一……正因为如此,从康熙时代开始,皇帝就不再每天都要亲自品尝这些宫廷料理了。相反,他们选择去后宫里的小灶那里享受更加私人的用餐体验,这个小灶又被俗称为内膳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人会这么形容婚姻:为了让丈夫多次光顾自己的寝室,即使是高贵的地位也不得不变成厨艺上的竞争者。而妃嫔们则从民间寻找美食秘籍,并由心腹太监或宫女偷师学艺。

不过,无论如何,是否允许皇帝尝试新食物都是一个敏感话题,因为如果御膳房敢在这个方面欺骗他,那么结果将是不堪设想。而且,在清朝,每一次未被消费或剩下的御膳都有另外一种重要功能——赏赐。

对于那些负责制作御膳的厨师来说,其任务无疑是一项美差。在慈禧身边,每个鸡蛋就需要2两银子,而一般百姓可以以1两银子购买150个鸡蛋。这背后隐藏着多少复杂的情感和权力游戏?

揭开这个神秘面纱,我们就会发现,即便是位尊贵至极的君主,也并非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自由自在地做出任何选择。相反,他处处受到古老制度和规矩的束缚,不仅难以获得自己喜欢的大快朵颐,更难以找到真正满意的心灵慰藉。这或许也是乾隆皇对江南六行巡游产生兴趣的一个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