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书虫在清朝的米虫生活为什么清朝皇帝不爱立太子

书虫在清朝的米虫生活:为何清朝皇帝不爱立太子?

选太子这件事,之所以着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太子是需要培养的。毕竟太子是将来的人。要接好班,就必须要有治国理政的能力。而能力是需要培养的,除了要系统地教给他文化知识以外,还要见习。皇帝在处理朝政的时候,要让太子站在旁边看。有一些皇帝还会有意给太子一些机会,让她自己处理朝政。二是太子的确定可以确保稳定。如果太子不确定,皇帝的所有儿子们,都会参与竞争。一参与竞争,必然有大臣依附不同的皇子。同时,地方上以及边关地区看见皇帝没有人,肯定也会有想法。所有这些,都必然会引起朝廷的动荡不安。

最早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还不算一个王朝,只能算一个部落。照理说,部落也应该确定人,但偏偏努尔哈赤没有确定。他在朝堂上采用的,是所有孩子们共同讨论决策,当时叫做“九王议政”。不久他又骤然去世了。他去世后,大汗位置就这样被几个儿子的联盟所决定,从此开始了清王朝。

顺治皇帝生前也没有确立正式的继承人,不过他立下了遗诏,让康熙继承他的位置。这意味着严格地说康熙就是从未当过储君直接登基成为新一任的大汗。不过,这种安排并不是常态。在汉人的历史中,那个时候已经很普遍地要求储君能够先行学习和准备好以便于即位。但由于康熙在确立正式储君之后,并没有完全按照汉人的做法来,也并没有给予储君应有的权力和尊严,同时其他兄弟都留在京城,没有分配到藩属,这样导致了“九弟夺嫡”的悲剧。

这样的情况实际上就好像根本不存在储君一样,因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新一任的大汗。当这个预期发生变化时,就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奕詝和奕訢之间为了争夺权力的斗争,而慈禧则利用这种缺乏明确继承人的状态,最终掌握了大量权力,一直影响到了中国直至半个世纪后的政治走向。

总结来说,即使是在这样充满变数的情况下,也还是试图通过教育和实践来提高他们对国家事务了解与管理能力,以保证未来领导层能够平稳过渡而无需担心内部纷扰或外界威胁。此种制度虽初衷良善,但往往因内忧外患、权谋相倾而演变成极端混乱甚至危机状况。这正如我们今天所说的,“米虫”般忙碌,却无法避免局面日益混乱,不知何日才能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