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朱常洛死后福王如同空城里的一把钥匙握在手中却无法开启继位的门扉
在古代中国,科举考试不仅是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也成为了流传千年的文化现象。从隋炀帝时期的起源,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的终点,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科举制度培养了无数杰出的人才,同时留下了许多令人感慨的故事。
在那个没有摄影技术的时代,对考生的身份进行确认,只能依靠文字来描述。清朝的一位姓胡的监考官以其严格认真著称,他会根据名册上的信息来查验考生是否符合条件。如果名册上写着“微须”,他就不会允许长胡子的人进入考试场地。一位不满的情况下反驳说:“如果按照您的话,《论语》中的‘孔子微服过宋’岂不是意味着老夫子赤身裸体地走过宋国?”这句话让监考官感到尴尬,但也显示出了该考生的勇气和智慧。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考试开始更多地涉及历史知识。在一次考试中,有一道题目要求比较中西方史事,这个题目被称为《项羽拿破仑论》。然而,那时候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什么是拿破仑。
有一位学生提前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在文章开头直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项羽能够搬动山岳,而单纯打碎轮毂又有什么难度?任何普通人都可以做到。”接着他用逻辑证明为什么英雄有时不能发挥作用,并认为这是一种知人善用的智慧。
乌尔恭额巡抚曾经亲自去书院监督考试,当时看到学生们争抢食物,就皱眉说道:“好似一群老鼠!”其中一个学生立刻回应说:“鼠虽大小均称老;龟虽雌雄皆姓乌。”
为了鼓励人才发展,上层曾规定每县至少要录取三名童生。但是在某个偏远地区,因为教育水平低迷,只有三个人报名前来。这次考试中,有一个人只写了“且去”二字;另一个人只抄题目而没写其他内容;第三个人则什么都不做。主考官无奈之下,将只写了“且去”的人评为第一,并批道:“看那‘且去’二字,他必定胸怀大志。”第二个人因为誊抄毫无差错,被评为第二,“行事慎重”者则列为第三。这件趣事虽然可能有些夸张,但它展现了一种对人才价值判断方式,即便是在极端情况下也是如此。
尽管有些故事可能是后人的杜撰或夸张,但它们仍然反映出科举制度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一个方面——即使是在最严苛的情境下,它也能激发出人们独特而富有创造力的思考和行为。此外,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这些趣闻轶事,无疑增添了一份不可思议与神秘,让我们对那些遥远过去充满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