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僧的头盖骨揭秘大报恩寺地宫里的至宝穿越千年诠释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神秘
金陵大报恩寺,位于江苏南京中华门外雨花路东侧秦淮河畔长干里,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为纪念其生母,在1412年到1431年期间兴建的一组规模庞大,有如宫殿般金碧辉煌的建筑群。其中有一座我国惟一被史料记载的琉璃宝塔,因为美丽和荣耀,被世人称作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观之一。这座南京最古老的皇家寺庙,历经沧桑,见证了数代王朝的兴衰荣辱。
金陵大报恩寺究竟因何而建、经历过多少次的劫难,最后又如何毁灭?奢华的背后,究竟具有多少艺术价值,究竟拥有多少奇珍异宝?
大报恩寺建成后,一度遭遇多次劫难。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雷火焚烧导致天王殿、大殿、观音殿、画廓一百四十余间焚为灰烬;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塔心木腐朽,塔顶倾斜,而僧人洪恩募捐银数千两使之得以重修。此后,又曾在清顺治十八年之后内府及地方拨款进行修缮,最终在清嘉庆七年的修复竣工并绘塔图附志。
然而,在1842年的《南京条约》签订前夕,大报恩寺的地位开始走向覆灭。英军入侵者疯狂地剥取了塔身上的琉璃瓷砖,并盗取了供奉着金佛的大量文物。而随着太平天国战争后的毁灭,以及1865年的厂房建设,大报恩寺逐渐失去了往昔风采。
1958年,一场意外发现让人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当时,在南京出土了一批五彩琉璃构件,这些构件不但多为宝塔部件,而且龙纹、佛教图样兼而有之,有上面还编号并注明层数。这批出土材料经过复原,不仅证明了这些是来自于大报恩寺塔,但更重要的是,它们提供了一种可能解开“三套完整”的谜团——据说当初建造此塔时,就已经准备好了三套备用的结构,以便日后维护时可以更换。
除了这些珍贵遗迹,还有一件法器——“金铁大磬”——也引起了众人的关注。这份法器最初供奉于报告损坏时可更换的一套备用构件中,因而一直流传至今,其历史深邃且充满传奇色彩。
最令人惊叹的是玄奘顶骨,即唐僧圆寂后的舍利子,这份至圣之物曾被迁移多次,最终安葬于紫阁寺。直到988年的某个时候,此舍利才被带回到了南京,并成为大報恩寺中的镇院之寶。而这一切,都在1942年的日军占领下迎来了一个新的篇章,那一年,他们在毗卢寺三藏殿遗址上挖掘出的石函中发现了一块刻有文字的地基标记,这块标记详细记录了玄奘顶骨从白鹿原迁移到紫阁,再回到南京的情形。
2008年的考古发掘,让我们得以窥视一个更加悠久和神秘的地宫。一只巨大的铁函,上面镌刻着“金陵长干寺塔身藏舍利石函记”,仿佛时间倒流,我们找到了宋代早期隐藏在地下的文物。而这个铁函里的微型宝塔,用丝织包裹,每一寸每一毫米都透露着高超技艺和无价珍贵,同时也是对过去文化的一个致敬。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宗教信仰相结合的壮丽景象,更感受到了那些守护者的坚定信念与不懈努力,无论是在哪个时代,也无论是谁手中的笔触,都将这些故事铭刻于历史长河中,从而让我们能够继续探索那未知的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