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人穷还是明朝人穷揭秘唐僧头盖骨背后的宝藏价值
大报恩寺位于江苏南京中华门外雨花路东侧秦淮河畔长干里。传说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为纪念其生母,在1412年到1431年期间兴建的一组规模庞大,有如宫殿般金碧辉煌的建筑群。其中有一座我国惟一被史料记载的琉璃宝塔,因为美丽和荣耀,被世人称作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观之一。这座南京最古老的皇家寺庙,历经沧桑,见证了数代王朝的兴衰荣辱。
金陵大报恩寺究竟因何而建、经历过多少次的劫难,最后又如何毁灭?奢华的背后,究竟具有多少艺术价值,究竟拥有多少奇珍异宝?
大报恩寺建成后,几经劫难。嘉靖四十五年 (1566年) 遭雷火袭击,天王殿、大殿、观音殿、画廓一百四十余间焚为灰烬;万历二十八年 (1600年) 塔心木腐朽,塔顶倾斜,僧人洪恩募捐银数千两使之得以重修;清顺治十八年以后,更有拨款修缮记载;最后一次是在清嘉庆七年 (1802 年) 修复竣工后绘塔图并附志。
1842 年 8 月 29 日,“南京条约”签订,大报恩寺也开始走向覆灭之路。先是英军,他们疯狂地剥取塔身的琉璃瓷砖,大量盗取塔内供奉的金佛。而在1856 年太平天国内部发生严重冲突——天京之变——北王韦昌辉深恐大报恩寺塔被石达开用以充当攻城武器,因此下令将这矗立南京城长达400 多年的巨塔摧毁,而琉璃塔与大报恩寺都被夷为平地。
1865 年,一些遗址逐渐被蚕食瓜分,而原本藏在大报恩寺的地宫里的宝物也慢慢流失。而数百年的今天,在这一带,就只剩一些当年的遗物了。
1958 年,一批五彩琉璃构件出土,其中不但多为宝塔部件,而且龙纹、佛教图样兼而有之。一部分构件后来被复原成一件琉璃拱门,如今存于南博。这段历史让我们可以想象,当初的大报恩寺应是一座怎样的宏伟建筑,其瑰丽无匹五彩色瓦与日月光照相映,那九级五色琉璃塔该是如何夺目,而整个金陵大报恩寺又该如何令人叹为观止?
至于玄奘顶骨,它曾一度成为争夺焦点。当1943 年封存之后,就一直留在三藏塔下,没有动过,这份舍利应该是最完整的。但实际上玄奘顶骨已经分散到了各地:除了九华山,还分别保存在新加坡、新竹大学、日本奈良三藏院及印度那烂陀寺等处。
2008 年,在修整遗址时,又意外发现了一个隐藏在地下的神秘地宫。在这里,最引人注目的发现是一只体积巨大的铁函,这个铁函不仅包裹严密,而且在地宫中还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金陵长干寺塔身藏舍利石函记”。这个发现提前了四百多年的时间,将这个地点推翻到了宋代文物层面。此外,还有一系列珍贵文物包括“佛顶真骨”、“感应舍利十颗”、“诸圣舍利”、“金棺银椁”以及“七宝阿育王微型宝塔”,这些都是精心编织丝线制成,并且装饰着各种珠子和细腻纹理,让人们仿佛能看到那些年代久远的人们对待宗教信仰所持有的敬畏和尊崇。
随着每一次挖掘,每一种新的发现,都似乎揭开了过去沉睡已久的大 报 恩 寺 的 神 秘 面 纱。大報 恩 寺 不 再 是 那 个 被 忽视 的 旧 事 物,它 已 经 成 为 了 历 史 的 一 部 分,是研究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是探索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宗教信仰关系的一个切入点。而对于那些寻找往昔盛名未臻的小小爱好者来说,这些故事,无疑也是他们追求知识和热情所驱动的一场冒险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