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高考如同春日江风轻拂过千家万户的书香门庭而阅卷之事则是秋后丰收的喜讯
明代“高考”如同春风拂过千家万户的书香门庭,而阅卷之事则是秋后的丰收喜讯。今天的“高考”与古代的科举考试相比,难度其实是非常低的。如果把科举考试称作“独木桥”,高考简直就是“高速公路”。明代的官办学校,中央学校叫“国子监”,地方学校叫“儒学”。国子监的学生叫“监生”,即“太学生”。地方儒学按照行政级别,分为府学、州学、县学,学生叫“生员”,俗称“秀才”。
明代府、州、县学的生员名额有定数,明初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小县则四五人),考取的难度可见一斑。“秀才”算是有了功名,有相应经济待遇,可免除差徭,对于百姓打官司输了,可以打手心。秀才着装也与众不同,是身份标志,不是任何人都能随便穿。
秀才分三等,最好的称为禀生,其次为增生,再下为附生,其中禀生的公家还按月发给廪米六斗。现在本科大学虽然没有考秀才难,但至少是全国或全省组织统一考试,所以从形式上来说,“高考”还是高级别考试,但最多相当于明代乡试。
乡试是一省范围内考试,以往参加者为秀才,只要中式,即成为正式进入统治阶级,可以被称做老爷。而且可以去当官,也可以去教职,还有机会参加大选谋个候补知县之类的小官。但如果继续努力,上进的话,可以参加会试谋求更大的前途。但要知道,一科进士的人数在少到不足百人的情况下就很罕见。
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每个考生的答题地点是一个单间,这种单间即号,每个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在这个空间里,用蜡烛写完答案,然后交出。这份严格和公正让作弊几乎不可能发生。
评阅人员要求很高,他们必须是在职的人物,并且必须是不在本地出身,这样他们不会因为私情而影响结果。此外防范措施也非常严密,即使有人想私下操作成功概率仍然极低。
整个评阅过程由内外监试官监督,从誊录到对读再到改卷,每一步都需要多个人参与并互相监督。一份试卷不由一人评阅,而由三至四人共同进行评价。这保证了评审工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同时通过横向比较,如对比批改法词句评阅法证据考察法经义衡量法等方法来权衡优劣,使得结果更加公平无私。最后,由主考试官根据这些推荐再次进行综合评价,最终确定哪些试卷合格或淘汰。
因此,从保密到客观批判,加上相互间优劣比较,无论如何都是一个严密而公正的大事件。而应 考者的实际能力与水平,在这样的系统中很难因一个人好恶而失去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