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同唐朝在当时世界的辉煌地位拿破仑进了科举试题图像中他正以一副思索状坐于书桌旁仿佛已经融入了那个古老
在古代的中国,科举考试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以分科取士而闻名。从隋炀帝时代开始,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学校教育被推行,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科举不仅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也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
由于当时没有照像技术,考生的身份查验依靠文字描述。清朝的一位姓胡的考官非常认真,他会按照名册对考生的年龄、相貌等进行严格核查。在名册中,将那些长须但须不浓密的人描写为“微须”,因此,他拒绝了所有长胡须的考生。一位不满的考生质疑,但胡考官却引用朱熹注释中的“微,无也”来驳斥他,而该考生则反唇相讥,以《论语》中的“孔子微服过宋”作例证。
在清末废除八股政策后,命题更加涉及历史知识,一道题目要求比较中西史事,其中就有一个题目是《项羽拿破仑论》。然而,在众多学者中,没有人知道“拿破仑”是谁。
有一位勇敢的考生直接开篇提出:“夫项羽力能拔山,岂一破轮而不能拿夫?”他进一步阐述说:“车轮已破,其量必轻,一凡夫即能拿之,安用项羽?以项羽而拿破轮,是大材小用,英雄无用武之地,其力难施,其效不著,不正知人善用之举哉!”
乌尔恭额曾任浙江巡抚,当年亲临书院监视考试。他见学生们争先恐后,你抢我夺,就像老鼠一样,他皱眉说道:“好一群老鼠!”其中一位学子便回敬道:“鼠无大小皆称老;龟有雌雄都姓乌。”
为了表彰人才,一些地方规定童生考试至少要录取三名。但是在某偏远县份,每次只有三个人报名前来,有一次全县只剩下三个人的情况发生。在主试官看完试卷之后,只发现两个人的试卷内容极其简短:一个写着“且去”,另一个只抄了一遍试题,而第三个竟然什么都不做。当主试官手忙脚乱时,只好依据这些尝试者的表现给予评价,最终将写了“且去”的那个人评为第一,因为这两字一定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其他两人也得到了自己的评价和位置。这就是科举趣事的一个缩影,它充满了智慧和幽默,同时也展现出当时社会对于人才选拔的一种独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