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故事中的成语西汉曾颁布名田宅政策公卿买房有上限吗
核心提示:西汉的“名田宅”政策是对所有人的不动产数量设定了一个上限,旨在限制土地兼并。该政策规定不同爵位的人可以占有的宅基地面积有所差异,从彻侯到公士,再到普通庶民,每个爵位都有其相应的宅基地面积限制。
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李开周,原题为:《西汉曾颁布“名田宅”政策以限公卿买房》
在刘邦去世后,由他的妻子吕后执政,她推出了一项关于房地产的重要法规。这条法规简称为“名田宅”,其中,“名”指的是限制,“田宅”则代表着私人财产或不动产。因此,“名田宅”意味着对所有人的不动产数量设定了一个明确的上限,不允许任何个人超过这个数量。
根据这部法律,一些高级官员如彻侯、关内侯、大庶长等,可以拥有更多的私家房地,而低级官员和平民则受到更严格的限制。具体来说:
徹侯可拥有一百五处住宅
关内侯可拥有九十五处住宅
大庶长可拥有九十处住宅
驷车大夫八十八处
大上造八十六处
少上造八十四处
右更八十二处
中更八十居住地块
左更七十八居住地块
对于那些没有爵位的人,他们只能拥有一座私家房子,其面积不得超过三十平方步(相当于1800平方米)。然而,如果他们升任某个爵位,比如成为公士,那么他们就能享用比平民多一倍以上的地盘。而对于那些达到簪袅或簪袅以上身份的人,他们甚至能够占据普通居民的地盘数倍。
通过实施这一系列措施,吕后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土地兼并现象,这是一种古代中国社会两极分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在那个时代,有钱有势的人会积累大量土地,而穷人则可能失去自己的住所。此举旨在减缓这种贫富差距,并确保每个人都有稳定的居住条件,即使是皇亲国戚,也不能无节制扩展其物质基础,因为过度扩张将违反法律,并且可能被政府没收,以便重新分配给需要帮助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