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始兴太极拳修养之道浅识揭秘内功外形的完美融合
修养之道:太极拳的内在哲学与实践探索
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精神是立身之本。人的完满生活建立在自觉的修养上,无论是在内心的心性品质、人格心理,还是外在的事功、学问和成就方面,都要追求修养的根本。习练太极拳是一种既能益于身又能益于心的修养方式。
有言:“守常用经、处变用权、修己以道、对敌以术”,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太极拳的核心理念。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理解到强化个人的同时也能够胜任各种任务;明了这个道理,就能够谈论到技巧;明白了这条道路,就能把握技巧。这意味着,只有遵循正确的路径,才能真正实现个人和社会两者的发展。
那么,“修养之道”是什么呢?从字面上看,“修”指的是美化和长远意义上的改善,而“养”则涉及调节、培育和积累。“道”则代表了一条通往成功路线。在自然界中,有盗天地万物,一切万物都向人类学习,最终人类又回归自然,这样的循环永无止境,创造不断进展。因此,《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何使生命充实而广阔,又如何超越它并使其高尚?答案就是让个体生命融入大自然之间,用修行来改变气质,使生命光芒四射,并点亮他人的生命,让其达到至善完美状态。
太极拳源自中国古代的一脉相承哲学,与儒家和佛教相辅相成,它是黄帝思想、大禹思想以及庄子的哲学在武术中的体现。“静中常养灵虚气,动时绕有盘空意”,即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慢胜快。这不仅包括心性的培育,也包括传授知识,以及器识悟性等多方面的手段。太极拳通过自然流畅的动作,如神秘而内敛的情感表达,以及身体松弛但力量坚韧,使气血流通,让身心感到舒畅,无需激烈运动所带来的负担。这正如一门关于提升自己的人生艺术;通过运用沉稳而不浮躁,不露声色却持久不衰的情感管理,使得每一次呼吸都是连续不断且平衡,这样就不会因为过度紧张或急躁而产生消耗。此乃“大人”的智慧,或称为“体验生活”的艺术,其美妙程度就在于既可提升肉体,又可陶冶精神,为身心双重赐福,是非常有益的事情!
孟子曾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此稀。”这稀有的不同只在于禽兽只能拥有简单的地球生物与地球生的轮回,而人类从出生开始便逐渐由“生物人”蜕变为“社会人”,再成为文化人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更高层次的人类意识——道德生命、精神生命、高级历史意识与文化意识。而中国传统文化将人类置于与天地平等的地位,将其提升至三才(天-地-人)一致,从而转化了整个宇宙观念,对个体生命价值观念也进行了深厚浸润,使其更加坚实辉煌、高尚博大的领域。
一个进入太极世界的人应当避免停留在打斗争执层面的浅显境界,而应该基于此基础上向内发掘一种精神上的力量,比如象征自由空灵、一帆风顺艺术境界、高尚纯粹形上境界等。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像登山一样,一重接一重,即便微不足 道,但若缺少一些关键因素,则可能会由于个人内在不足导致发展受阻,在某些小事中偏离方向差一点儿,那么花费毕生的精力也未必能梦想得到!然而,只要我们能够突破自己的局限,与其他事物保持情感交流,便能够领略宇宙丰富多彩的大画卷,并且发现所有事物皆圆周无端,同时包含着美好善良本性的真谛。如果一切事情都如此顺利无阻,就像是珠玉随手可取,没有任何阻碍,而且处处都是活力,那么这样的生活岂不是令人向往?
易简工夫终久大,但支离事业意浮沉,如果我们把这些目标渴望融入我们的存在主体,那么它们将变得充实又光芒四射,不仅具有真实意义,更值得追求。而且,我们需要确保我们的修炼根植本源,从根本上正确走向,然后才会逐步前进。当外部环境瞬息万变时,我们必须注重起点,而非结果,因为这样才能保证个别生命及其价值观念得到巩固,不被外部力量抛弃掉。(比喻坐下待命)
认识到乾坤广阔,却让心里保持清新意境新鲜,就是通过练习来实现这一目标,把理论应用起来,再实际行动起来,由此不断前进。不断学习就是练习自己;最后形成一种终身学习型的人生态度。而对于太极拳来说,它既是一种维护自身健康,也是一种娱悦自身情感,还有一种悟透世间百态,从其中汲取智慧,所以它不可分割也不容忽视,是造就一个人也是成就一个人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