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关于中国历史的牛衣对泣比喻

【释义】牛衣对泣,指在寒冷的牛衣中相对啼哭,原为比喻夫妻共度贫困生活。后用以形容夫妻俱贫的情景。

【出处】《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中的故事。王章因病无被,只能睡在牛衣中,与妻子相别而泣。其妻斥责他说:“你身为京城尊贵之人,为何不发愤图强,却反而啜泣?”

【典故】汉代学者王章,因贫病交迫,与妻子躺在牛衣中相对哭泣。他的妻子严厉地批评了他,说他虽然有才能,但却因为过于悲观失去了斗志。

【用法】此成语可作宾语或定语,用来形容极端的贫困和绝望的情境。

【用例】

(明叶宪祖《鸾鎞记》)“我曾把讥评句,聊申劝勉情,也只为牛衣对泣怜同病。”

(清宣鼎《夜雨秋灯录》)“翁家筏食,借贷无门,典质已尽,搔首踟躇,牛衣对泣而已。”

(清陈烺《错姻缘》)“堪叹家贫似水,恁凄凉泣对牛衣。”

【成语故事】据说,这个故事发生在汉朝,有个叫做王章的人,他非常聪明但家庭很穷,只好与妻子一起睡在一条蓑衣里御寒。一天,他生了重病,对着蓑衣中的妻子流泪,因为他担心自己会死去。此事后来成了一个比喻词,用来形容那些因貧困而感到绝望的人们。不过,最终这个故事并没有提到关于王章上书遭致赐死的部分,而是仅仅描述了这一段悲剧性的场面。这则古代小事,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艰苦,更透露了一种深刻的心理状态——即使是在最需要勇气的时候,他们也可能选择沉默和悲伤,而不是为了改变命运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