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王嫱与韩国学生的社会交融

我,王嫱(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是西汉元帝时期宫女。字嫱,字昭君,后人因避司马昭讳而改称明妃,又作明君。我出生于南郡秭归(今湖北秭归)的人家。当时,我被选入皇宫。传说我不肯贿赂画工毛延寿,所以被画得容貌一般,但这也导致了我数年未能见到我的丈夫,汉元帝。

在竟宁元年的某一天,我向掖庭令请求远嫁。这一决定让我深感忧伤,因为即将离别的日子里,“昭君丰容靓饰”,但同时也感到无比的悲痛和留恋。我知道,如果我留下,就会违背对丈夫的承诺,而如果离开,也会让他失望。在最终决定之前,我内心充满了挣扎和矛盾。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远行。

当我进入匈奴国度,被立为宁胡阏氏(皇后),生下二子。呼韩邪单于去世之后,其前阏氏之子的继位,他希望纳我为其阏氏。但是我上书成帝求回归故土,最终成帝诏令允许我回到边疆随俗生活,并且继续担任后单于阏氏。在匈奴居住了几十年期间,我帮助结束了长时间以来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局面,为安定边疆、增进民族团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的事迹历来为世人所赞颂。

据东汉文学家蔡邕《琴操》记载,在她嫁给呼韩邪单于之后,她的心思并不快乐,便创作了一首名为《怨旷思惟歌》的诗: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

有鸟处山,集于苞桑。

养育羽毛,形容生光。

既得生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

志念抑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食,心有彷徨。

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

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道里悠长。

唉乎哀哉,让人忧心恻伤。

这首琴曲《怨旷思惟歌》,被后人称作《昭君怨》。论者认为,这也是伪托之作。不过,无论真假,它都成为了一段历史上的美好传说,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中关于忠诚与牺牲的一种经典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