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字军世界历史观后感800字在自然的怀抱中回望
在自然的怀抱中回望十字军:世界历史观后感800字
中世纪的东方,犹如一片繁花似锦的盛世,不仅遥远的中国和印度,就是离欧洲比较近的阿拉伯,对于那些求知若渴、心向远方的骑士们有着无比吸引力。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这些地区,有着繁荣的城市、兴旺的商业和大量财富。而那时被称为“黑暗时代”的欧洲,城市稀少,商旅断绝,文化落后。所以,当那些骑士们听闻东方之美时,他们眼中的光芒越来越亮,一心想将那里的一切都收入囊中。
这些骑士们的心思日益深沉,那些不是长子的青年骑士,由于不能继承祖产而游荡四方,更希望从远征战役中获得财富致富。总之,无论是有地主领主还是无地的小伙子,都对那片辽阔而丰饶的地理空间垂涎三尺。一旦有人站出来带头,他们就会像潮水般涌向东方,在那里寻找他们自己的出路。
这样的故事最终发生了,那就是欧洲十字军的大举入侵。那位不容忽视的人物,是教皇。他也想要掠夺东方,并且他还有一个更大的计划:让信奉教会的人去占领那个地方,使罗马教皇成为东西两边共同统治者,那么,他和他的教会就真的天下无敌了。
为了实现这个宏伟梦想,1095年冬天,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克勒芒召开宗教会议。在这里,他第一次发出号召:“上帝孩子们,我们圣地耶路撒冷给异族占据,这是何等奇耻大辱!我们要赶快去夺回我们的圣地。这是一个天堂,你们还不赶快响应上帝的声音吗?”这番话语激发了众人的热情,而那些曾经贫穷的小伙子现在已经变成了富翁。
这样,便打出了那面充满诱惑的大旗,如同神明指引他们前行一样。第一批十字军便这样拼凑起来,从此,每当提起“收复圣地”,人们就纷纷涌动,只为证明自己与神同在。
第二年秋天,由法国、意大利、德国西部各地出发的一支强大的十字军队伍,大约有三四万人,其中包括许多名义上的领主,也包括许多身手敏捷但又没什么钱途的小伙子。这群人经过小亚细亚半岛,最终抵达了巴勒斯坦,这个区域本已分散成多个独立国家,但却无法形成有效抵抗力量。十字军轻易取胜,在1099年7月攻占了耶路撒冷这个象征性的目标。此刻,他们终于站在了一片金银宝石遍布的地球上,不禁欢呼雀跃,一时间仿佛忘记了疲惫与伤痛,只剩下狂喜与贪婪。
然而,不久之后,即使是在胜利后的欢庆里,每个人都意识到这一场战争并非单纯为了恢复神圣遗迹或宣扬正义,它背后隐藏的是权力斗争以及对资源控制欲望的一次巨大展现。在不断扩张帝国版图过程中,他们以各种方式剥夺弱者的土地,还残酷虐杀无辜民众,这些行为完全违背原来的宗旨,却成为了他们所谓“拯救”行动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推移,再次组织进攻的是第三次十字军,但结果依旧相同,被萨拉丁领导下的伊斯兰势力彻底击败,并失去了所有所得。此外连续进行第四次至第八次十字军东征,其目标也不再是某处特定的地点,而是逐渐转向拜占庭帝国——一个信仰相似的国家。但即便如此,这些骑士仍然毫不留情地进攻并抢劫它,以此进一步暴露其真正目的并不仅仅是因信仰或保护而采取行动,而是一种野蛮掠夺欲望驱使下的野兽式冲突行为,让拜占庭文化遭受损失,为数千年的文明艺术珍品埋葬尘土。
最后一次也是最悲剧性的事例发生在1212年,当时几个聪明伶俐但又愚昧透顶的地方牧师开始传播一种荒谬可笑的话语:“儿童能创造奇迹!”这种消息迅速传遍整个村庄,小男孩、小女孩甚至幼儿听到这样的信息,都被说服加入到这场所谓“儿童十字军”的冒险之旅中。但事实很残酷,没有任何人能够预见到接下来发生的事情——3万名小生命在海难事故或者被奴隶买卖的手中消逝;德国也有两万余名孩子遭遇类似命运,“儿童十跨”事件成为人类历史上的极端悲剧之一,使得这一代新生代未竟少年先赴死乡,与父母永别,将青春血肉化作史书一页页里的文字,用生命交换知识,用死亡换取经验,让世界理解战争究竟意味着什么?
尽管历经八次失败,但每一次尝试似乎都是不可避免的一个环节,因为它们揭示了一段人类历史上的真实写照——尊重不同文化与生活方式并不容易;对于资源和影响力的追求往往超越道德界限;平等和自由总是在强权面前的虚幻梦境。而最终,没有任何一份战果能补偿过往数百年的牺牲与苦难,也没有任何形式的事业能够安慰掉流浪者的心灵,因为真正值得尊敬的是生活本身,是每一个生命短暂而脆弱却又坚韧不拔的情感体验。在自然的大幕下,我们学习如何看待过去,以期构建更加包容和平衡的人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