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故事中的国子监古老而庄严
国子监: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巅峰,隶属于礼部,兼有监国功能。自隋朝至清末,其主要职能包括举行科举考核、培养优秀学子、管理学生行为。作为历史故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子监见证了无数留学生的学习旅程,从日本到琉球,再到俄罗斯和中山王国,每个国家都派遣代表来华深造。在清代,更设立了专门的学馆接待琉球留学生。
在中国历史上,国子监曾经是最高学府的地位,在先秦时期称为“成均”、“上庠”,周代则称“辟雍”,汉朝后称“太学”。隋朝初年设立“国子寺”,后改名为“国子监”,并赋予主管全国教育行政职能。
明初于应天府设立“国子学”,后更名为“北京国子监”。明朝时期,对于入读者的生活管束极严,而景泰年间生员可以纳粟纳马入校,使得水平变得不一致。到了清末光绪三十年,当新式学堂取代科举制度而兴起之际,原有的國子的职能随之撤销,只保留祭酒负责孔庙祭祀等事务。
然而,有观点认为京师大学堂,即今天的北京大学,是继承了太学或國子的传统。而北京大学官方虽然未正式承认其前身,但一些教授如胡适等人认为该校传承了太學或國子的傳統。此外,由南京國子監遗址建立的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也被视作是國子的後繼者之一。
至今,一些关于太學傳承問題仍然存在分歧,有人認為終止於古時,而有人則認為近現代大學與古來「大學」、「國史監」有所連繫。建築方面,明代南京國史監位於南京城內,而清末之後則設置於現在北京市東城區的一處歷史悠久的地方,這裡保存著中國最後一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北京舊地面上的國家博物館及文化中心,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故宮博物院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