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是官员任用与考核制度分为九个等级从正一品到正九品与之相对的是察举制它通过察举推荐
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是官员任用与考核制度,分为九个等级,从正一品到正九品。察举制则通过推荐和试用选拔官员,侧重于个人能力和德行。
曹操推行了一个选拔人才的制度,以便在民间选拔出治国之士。这套制度更加公平,因为它要求每个人都要分等级,这种公开的选拔做不了假。九品中正制影响了后代对于民间人才选拔的思路。
九品中正制概念
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官吏选拔制度。
又名九品官人法。
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采纳陈群意见。
制定于延康元年,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
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隋朝,与科举制形成。
九品中正设置方法
以魏晋之制为例,其主要内容为:先在各郡设置中正,大后州设置大中正。
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有现任中央官员兼任。
任中正在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
九 品 中 正 制 创 立 与 发 展
曾被认为是在“曹魏帝国建立”之后创立,但《辞海》称:“东汉末,曹操当政……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
在创立初期评议人物标准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门阀世族把持权力,最终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使得家世成为唯一标准。
九 品 中 正 制 在 各 个 朝 代 的 演 叉 及 作 用
曹魏:起源于延康元年但萌芽早已存在,在州郡两极设中正,并且注重乡论,因此起到了选贤任能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司马懿设州级、中改其为大、中,对世家大族进行讨好而使其成为维护利益工具,最终完成门阀化过程。
东吴:始于孙权,不废直至吴终,它既仿魏制又独具特色,如以“大公平”取代州中的“大公平”。
晋以后的九 品 中 正 制:基本未作大的变更,一些损益修改在此简略提及;垄断性和封闭性是西晋九 品 中 正 制 的两个显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