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学家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的区别分析

一、九品中正制的概念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根据曹操提倡“唯才是举”的原则,开始推行此制度。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

二、九品中正制设置方法

在魏晋之初,其主要内容为先在各郡设立中正,并稍后又在各州设立大中正。州郡中的这两种职位只能由本地人充当,而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任命为中正的人通常是从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选取。此外,还有属员称为“访问”,负责评议人物。

三、九品中正在各个朝代的演变及其作用

曹魏时期:这一制度起源于东汉末年,但其萌芽很早便有了。在曹操时代,更是开始普遍实行“魏武始基,全立九品”。最初,在州郡两极设立了不少数量的中正,而县级则是不设。

晋代:到西晋建立后,这一制度走上了成熟阶段。在这一期间,由于世家大族与中央政权之间权力的磨合还不甚成熟,因此对人才选拔还是有一定的开明和公平性。

南朝及北朝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制度逐渐演变成为维护门阀统治利益的手段。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由于各政权具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性质,这一点变得尤为突出。而到了隋代,此系统被完全废除。

四、小结

总而言之,从其创建至最终废除, 九品中 正 制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它既反映了封建社会特有的政治结构,也体现了一种试图通过公开竞争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尝试。尽管它最终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选贤用才,却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心得,为后来的科举考核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