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当真毒死了慈安
导读:慈安太后是正宫娘娘,是后宫的一把手,位于慈禧太后之前。慈安,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广西右江道穆扬阿之女。生于道光十七年七月十二日(1837年8月12日)。慈安比慈禧小两岁。咸丰二年(1852)二月,15岁以秀女入选,封贞嫔。五月,晋封贞贵妃。六月,立为皇后。
可是,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日(1881年4月8日),慈安太后突然死去。慈安太后死得突兀,才45岁,正当盛年,人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
因此,她死的当时,就产生了很多流言。有的说是被人谋害的,有的说是吞物的,也有的说是正常死亡的。在流言中,谋害慈安的凶手就是慈禧了。慈禧谋害慈安的记载,在野史、笔记中流传甚广,几成泛滥之势。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流言呢?到底是不是慈禧谋害了慈安呢?
一野史的猜测记载
关于她的死,出现了种种不同的说法。归纳起来,大体有三说:第一种是正常死亡说,第二种是被人害死说,第三种是吞物说。
第一种,正常死亡说。光绪七年(1881)三月初十日当天发下上谕:初九日,慈躬偶尔违和,当进汤药调治,以为即可就安。不意初十日病情陡重,痰壅气塞,遂致大渐,遽于戌时仙驭升遐。呼抢哀号,曷其有极。这是朝廷发布的正式哀告,写出了从发病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不难看出,这个哀告宣布慈安是正常死亡。
第二种,被人害死说。被人害死说中的凶手,指的就是慈禧,说慈禧害死了慈安。这种说法又有两说。其一,毒饼害死。这个说法最早来源于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十一日(笔者按:应为十日),慈安闲立庭中,倚缸玩金鱼,西宫太监捧盒至,跪陈曰:“外舍顷进克食(满洲语,牛奶饼之类),西佛爷(慈禧)食之甚美,不肯独用,特分呈东佛爷(慈安)。”慈安甚喜,启盒,拈一饼对使者尝之,以示感意。旋即传太医,谓东圣骤痰厥,医未入宫,而凤驭上升矣。
这个说法,《清朝野史大观》又加铺演:二人坐谈时,慈安后觉腹中微饥,慈禧后令侍者奉饼饵一盒进。慈安后食而甘之,谓:“似非御膳房物。”慈禧后曰:“此吾弟妇所馈者,姊喜此,明日当令其再送一份来。”慈安后方以逊辞谢。慈禧后曰:“妹家即姊家,请弗以谢字言。”后一二日,果有饼饵数盒进奉,色味花式,悉如前。慈安后即取一二枚食之,顿觉不适,然亦无大苦。至戌刻,遽逝矣。年四十有五。噫,此可以想见矣。
这里有情节,有对话,比前一段记载有很大发展。《述庵》言简意赅:孝贞故喜小食,薨日,慈禧以糕饼进御,逾数时薨。
《十叶野闻》绘声绘色:先是慈安故喜小食,常以点心盒自随,觉饥则任意取食,其间糕饼、饽饽,寒具之属罔不备。慈禧窥之稔,乃乘间言,有膳夫能制小食,颇极精致,愿献薄物,求太后鉴赏。慈安以为爱己,喜而受之,既食,适值召见军机之期,遂出坐朝,是时辛亥(辛巳)春三月十日也。进见者为枢府王大臣恭亲王奕、大学士左宗棠、尚书王文韶、协办大学士李鸿藻等,俱言确见慈安御容和怡,无婴疾色,但两颊微赤,状如半醺,亦不以为异也。已午后四钟,内廷忽传孝贞太后崩。
《坚冰志》似曾目睹:未几,孝贞暴崩,唇黑类中毒者,外廷咸以为疑。这些记载,是说慈禧太后阴送毒饼,害死了慈安太后。
其二,错药致死。《清朝野史大观》记道:或曰:慈禧命太医院以不对症之药,致死之。慈禧看到慈安患病,特命太医院御医故意给慈安不对症的药,因错药害死了慈安。这也是一种民间传说。第三种,吞物说。《清稗类钞》说:或曰:孝钦(慈禧)实诬以贿卖嘱托,干预朝政。语颇激。孝贞(慈安)不能容,又以木讷不能与之辩。大恚,吞鼻烟壶自尽。
这是说,慈禧诬称慈安贿卖官爵,干预朝政,语言严厉刺激。慈安感到很委屈,不能容忍,但自己又言语木讷,不会申辩,十分愤怒,于是就吞咽鼻烟壶了。其实,这种说法导致慈安的原因,应是慈禧对慈安的诬蔑。
那么,慈禧为什么要毒死慈安呢?据野史传说,原因有四:第一,因为咸丰密诏事。据《崇陵传信录》载:相传两太后一日听政之暇,偶话咸丰末旧事,慈安忽语慈禧曰:“我有一事,久思为妹言之。今请妹观一物。”
在箧中取卷纸出,乃显庙(咸丰帝)手敕也,略谓:叶赫氏祖制不得备椒房,今既生皇子,异日母以子贵,自不能不尊为太后,唯朕实不能深信其人。此后如能安分守法则已,否则汝可以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慈安持示慈禧,且笑曰:“吾姊妹相处久,无间言,何必留此诏乎?”立取火焚之。慈禧面发赤,虽申谢,意怏怏不自得,旋辞去。“显庙手敕”即是指咸丰帝之手诏。这里把手诏的内容也写出来了。
《清朝野史大观》记:慈安后忽慨然曰:“吾姊妹今皆老矣。旦夕当归天上,仍侍先帝。吾二人相处二十余年,幸同心,无一语勃谿。第有一物,乃畴昔受之先帝者,今无所用之矣。然恐一旦不讳,失检藏,或为他人所得,且致疑吾二人貌和而阴妒嫉者。则非特吾二人之遗憾,抑且大负先帝意矣。”
语次,袖出一函,授那拉氏,使观之。那拉氏启视,色顿变,惭不可抑。函非他,即文宗所付之遗诏也。观毕,慈安后仍索还,焚于烛上,曰:“此纸已无用,焚之大佳。吾今日亦可以复命先帝矣。”以上两则记载,虽细节略有不同,但情节大体一致。说的是咸丰帝留有密诏,命慈安在慈禧不安分守己时,用密诏处死慈禧。慈安拿出密诏给慈禧看,并亲手焚之。由于慈安没有了上方宝剑,慈禧便毒死了她。
第二,因为东陵致祭事。据说在光绪六年(1880)到东陵祭奠咸丰帝,慈安认为她是正宫皇太后,在祭奠典礼时,她的位置应排在慈禧之前。而慈禧则坚决不允。两人在陵寝之地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后来还是照慈禧的意见办了。两人并列,不分先后。但是,慈禧认为这是慈安在有意羞辱自己,“因愈不悦东宫”,而动杀机。
第三,因为金姓伶人事。据说,有个姓金的京戏演员得到慈禧的专宠,随意出入宫禁。有一次,慈安前往慈禧住处探视病情,偶见慈禧同金某躺在床上。慈安对慈禧“痛数责之”。慈禧当时认了错,并把金伶逐出宫,且赐死,但慈禧也萌了杀死慈安的念头。
第四,因为宠李连英事。据说慈禧宠信总管太监李连英,李益发骄横,惟慈禧之言是听。一日,慈安乘辇过某殿,李连英与小太监角力,对慈安置若罔闻,慈安大怒,欲杖责之。慈安这口气难咽,立刻到慈禧住处,教训了慈禧一顿,慈禧不服,两人因此闹翻。“不数日,即有慈安暴崩之事”。
以上都是野史传闻,正史无记载。平心而论,这些记载都是经不住推敲的。即使如光绪帝的日讲起居注官恽毓鼎的记载,也是不可靠的。著名学者金梁即对此提出质疑:“近人依托宫闱,流言无实,尤莫甚于恽氏笔录所载孝贞暴崩事。即云显庙手敕焚毁,敕语何从而知?食盒外进,又谁确见?恽氏曾事东朝,横造影响无稽之言,后之览者,宜深辟之。”
金梁的质疑是有道理的。请问,手诏既然已经焚毁,怎么能知道手诏的内容呢?送有毒的点心,谁曾亲见呢?金梁告诫我们,应该坚决摈弃这个谬说。
学者张孟劬也认为:“近代无实文人最喜依托宫闱,增成其说,凡笔之书者,大都流言委琐,羌无故实,而尤莫甚于恽毓鼎《崇陵传信录》所载孝贞暴崩事。夫既云显庙手敕焚毁,语何从而知?食盒外进,又谁经见?”金梁和张孟劬的看法是很有道理的。
当然,因为慈安死得太突然,对于她的死,当时人也是有怀疑的。据说御医薛福辰即持怀疑态度。《清稗类钞》记道:孝贞后崩之前一夕,已稍感风寒,微不适。翌晨召薛福辰请脉(医士为帝后诊脉称请脉)。福辰奏微疾不须服药,侍者强之,不得已为疏一方,略用清热发表之品而出。是日午后,福辰往谒阎敬铭,阎留与谈。日向夕,一户部司员满人某,持稿诣请画诺。
阎召之入,画稿毕,某司员乃言:“出城时,城中宣传东后上宾,已传吉祥板(禁中谓棺曰吉祥板)矣。”福辰大惊曰:“今晨尚请脉,不过小感风寒,肺气略不舒畅耳,何至是?或西边(西太后)病有反复,外间讹传,以东西互易耶?”有顷,内府中人至,则噩耗果确矣。福辰乃大戚,曰:“天地间乃竟有此事!吾尚可在此乎?”
这是当时人记载的薛福辰的反映。不过,据《翁同龢日记》记载,御医薛福辰并没有为慈安诊脉,所以,有关薛的记载是不足为凭的。据说军机大臣左宗棠也持怀疑态度。《清稗类钞》记道:于时左宗棠方长军机,次晨又入,与本列语孝贞病状,左顿足大声曰:“吾昨早对时,上边语言清朗周密,何尝似有病者!即云暴疾,亦何至如此之速耶?”恭王在庭,亟以他语乱之。
左宗棠于光绪七年(1881)正月入军机处任军机大臣,九月授两江总督离开军机处,此时正在军机处。左宗棠的怀疑倒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这个记载不是出自左宗棠本人。我们无法证实左宗棠是否说了这样的话。即使左宗棠说了这样的话,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慈安患的是心脑血管疾病,突然死亡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