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

为何中国人独具武侠癖七年级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国人何以独具“武侠癖”?—七年级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探索中国文化深处,发现一面镜子——江湖性格,它映射出丰富的文化沉淀,“武侠癖”是其中最显著的特征。中国人的对武侠崇拜闻名遐迩,不仅在国内外畅销其书,还有功夫电影入侵了好莱坞。要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偏爱武侠,我们需要从江湖说起,没有江湖化,便无武侠崇拜。

一种浅显解释认为,武侠是英雄的一面。但这只是一半真相,真正的英雄如孙、吴、霍、卫、岳、戚文及林,他们都拿着俸禄,这说明他们身处合法正统体制内,以维护正式规则为己任。这与江湖不同时,是第一个界限;而枭雄,如宋江等,则自食其果,无依无靠,只能通过巧取豪夺来生存,这是第二个界限。

文学传统早就默认分类,将前者称为英雄故事,后者为豪侠故事,每有流派和受众。英雄不打家劫舍,而豪侠离不开这一行径。至于“成者王侯败者贼”的说法,它似乎混淆了英雄与枭雄的界限,其实并非如此,只说明枭雄和英雄之间没有绝对界限。当枭雄放弃打家劫舍,皈依合法正统或创立正式规则,便可自称英雄,即可收租派税,从而失去打家劻舍之需。

还有另一种解释认为国人崇拜武侠是对暴力的崇尚,是顶礼膜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但论暴力秦始皇、成吉思汗及李世民都是领袖,但他们与武侠毫无关联,他们创立制度,与体制外的江湖豪侠不同。

武侠文化源于江湖,其首先是一个“勍”,次之才是“刃”,即拥有技艺高强的游走于体制边缘的人物。这些人物被视作道上的喽啰,或普罗大众中的有风度的人们。在儒教正统中,有忠义之士,而在江湖中,则有独特偶像—— 武侠。在明清以后,“古典性”终结,“江湖性”兴起,一切现代性的弱点,使得中国变成了一个由这种精神符号体系构建起来的地方。

当社会越发松懈时非正式规则便泛滥,当非正式规则泛滥时,就会出现更多关于剑客和拳师的小说作品。这并不意味所有作品都是低俗或平庸,其中也有一些作者具有思想家的境界,比如金庸,他揭示了近代史上颇多黑幕,并展现了敏锐洞察力,如《鹿鼎记》所示,该小说深刻反映了制度危机,以及近代国家转型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鹿鼎记》讲述主人公韦小宝这样的飞黄腾达人物,他本是一个扬州混混,却因其聪明手段逐步成为康熙帝的心腹,并且涉足天地会,最终成为青木堂香主。他的一生充满反讽,对照儒家的伦理价值观念极具冲击力,这种生活方式在当时社会中极难被接受,但又隐约透露出一种对于个人奋斗成功情感共鸣,为现代读者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视角看待过去事件。而他的故事,也间接地揭示了近代秩序如何被重新定义,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人们心态和行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