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被誉为军事理论的鼻祖又被尊称为最公认的千古一帝答案就是克劳塞维茨
在那一年,11月16日,普鲁士的一位将军因疾病去世,但他的名字并未随时间的流逝而被人遗忘,他便是著名的《战争论》作者克劳塞维茨。克劳塞维茨于1780年出生于一个税务官家庭,从小对军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在12岁时就加入了普鲁士军队,13岁便踏上了与法国作战的战场,不久升为少尉。
1801年,他进入柏林陆军大学深造,在那里他刻苦攻读、勤于思考,并获得了校长沙恩霍尔斯特将军的赏识。在任教期间,他编写了《军事训练概论》等著作,并教授王太子。他辞去了教职后,又参与反抗拿破仑战争,最终成为了一名将军,并致力于研究战争理论和历史;1818年担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这时他38岁;在任12年中致力于理论研究和著书立说。
法国大革命及历次拿破仑战争,对克劳塞维茨世界观和军事观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虽然批判法国大革命,但同时也认识到了其对封建主义传统的挑战。然而,其理论基础是德国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使其理论具有资产阶级中庸思想和民族主义色彩。
《战争论》的核心结论是:“战争是一种工具”,它具有客观规律性,而不仅仅是一个手段。列宁高度评价这一点。然而,由于缺乏阶级斗争视角,将国家利益看作社会整体利益代表,没有揭示出战争本质上也是社会关系斗争的一部分,因此无法阐明侵略性或正义性。此外,克劳塞维茨认为每个时代应有其特定的战争形式,而他反对“永恒原则”认为现象发展充满偶然性,不认同存在规律性的地方。
作为西方早期重要的人文科学家之一,克劳塞维茨提出了实施原则:最大限度使用全部力量、集中兵力主突方向、利用突然性快速性坚决行动以及有效利用已得战果。此外,他强调精神因素如统帅才能、武德及其民族精神在决定胜负方面作用重大。但由于没有理解到民众在这过程中的作用过分夸大了统帅作用,所以未能完全解开精神源泉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