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

咄咄逼人的书空探索我们中国历史中的智慧与勇气

【出处】在东晋时期,殷中军因与桓温不和而被罢官,他流落到信安地方。每天他都沉浸于书籍之中,频繁地书写“咄咄怪事”这四个字。扬州的百姓们对此感到好奇,便悄悄观察他的行为,只见他不断书写“咄咄怪事”,仿佛心中的愤慨和无奈无法倾诉。

【解释】这句话充满了深刻的含义,可以用来形容那些令人惊叹或愤慨的事情,也可以用来表达某种无奈或幽默的情绪。它源自南朝宋时期的《世说新语》中的黜免篇,这段故事让人感受到了那位被迫流放、失去荣誉的人的心情。

【用法】这种成语常用于书面语,它可以作为宾语,也可以作为定语,用以修饰其他词汇,使整个句子更加生动有力。

【成语故事】这个典故发生在东晋时期,当时扬州刺史殷浩与大将桓温之间产生了严重的矛盾。王羲之,即著名文学家王羲之,劝告殷浩要首先考虑国家的大计,不应因为个人恩怨而疏忽国事。但是殷浩没有听从他的建议,他带领军队北伐,但屡战屡败,最终遭到了废职并被流放到信安地方。在那里,他虽然失去了政治的地位,但仍旧保持着自己的文人气质,每天沉浸于读书吟诗。他在纸上不断书写“咄咄怪事”,似乎是在表达自己内心深处对于命运的抗议,对于身边世界变化所带来的不平衡和迷茫的一种反映。这四个字,在当时看似简单,却蕴含了深厚的情感和哲理,让后人的我们也能感受到那份强烈的情绪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