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永历史上的才子科举中的落魄天下英才难以尽展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其父亲曾任工部侍郎,在当时相当于今天的副部级高官。这样的家庭背景为他树立了科场扬名、仕途建功的宏伟目标。尽管他在科举中经历了四次落榜和在青楼勾栏之间徘徊醉生梦死的艰难岁月,但只要朝廷给予他一次机会,他总是毅然决然地踏上考场之路。终于,在他的51岁那年,第五次参加科举考试,他终于实现了进士登堂,那一年的时间里已经过去了26年。他并非因才疏学浅而遭遇困境,而是在于他的文辞过于精致华美,以至于未能得到上层社会认可。在词章间,他以婉约之风、鲜活市井之声及男欢女爱之情赋予世间万象,却未能获得皇帝的赞赏。他在科场上遭受黜斥达二十多年。
公元1008年,柳永来到繁华都市汴京(今开封),沉迷其中感受其承平盛世,并不断创作辞赋。第二年,当朝廷举行春闱考试时,他再次尝试,却再次无缘名列前茅。当时宋真宗面对内忧外患的重压,对那些“靡靡之音”深感反感。柳永浮艳词风与众不同,便成为了真宗眼中的钉子,因此这一次考试也成为空谈。
真宗执政期间的大中祥符八年和天禧二年,柳永又两度应试,但由于皇帝对他的不待见,他必定落榜。在真宗的手下,被三次落榜打击后,柳永心灰意冷。这一切发生在公元1024年的第四次科考之后,当仁宗即位刘太后听政,不待见他,这一次失利更是让人感到绝望。他欲哭无泪,将悲愤留给了一首千古流传《雨霖铃·寒蝉凄切》,成为“奉旨填词柳三变”,又被称为欢场中的“白衣卿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