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

望门投止的典故中国历史常识全知道

望门投止:张俭的故事与中国历史常识全知道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一则关于“望门投止”的典故,讲述了一个名叫张俭的人,他因为揭露朝中的权贵不端而逃亡,被迫寻找庇护。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张俭坚持正义、不畏强权的精神,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问题和风气。

张俭字元节,是东汉时期山阳郡高平(今山东邹城西南)人。他出身于世家大族,其祖先曾跟随刘邦起兵反秦,并因功被封为赵王。他的父亲也官至江夏太守,颇有政绩。

延熹八年(165年),张俭任职山阳郡东部督邮,对侯览等人的非法行为进行查处。侯览是宦官,利用权势残害百姓,甚至强占民田、拆毁别人房屋和坟墓。张促上书揭发侯览及其家人的罪行,但他的举报多次落入宦官手中,最终被诬陷结党营私图谋不轨。在那個黨錮之禍最烈的时候,他受到了牵连,被迫逃亡。

在逃亡过程中,只要看见有人家的大门,便前去投宿,没有一户人家不收留他。这就是“望门投止”的由来。他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敬重和保护,这种情形持续十余户人家,从而成为了后世传颂的典故。

后来,黄巾起义爆发后,党锢解除,张俅返回了故里,但他始终未能安享晚年,最终死于许昌,大约活到84岁。在这段时间里,他拒绝接受皇帝赐予的大将军衔,而是选择闭门谢客,不再过问政事。

谭嗣同在《狱中题壁诗》中引用了这段经历,用以抒发自己的豪气冲天与对命运无奈接受的心态:“望门投止思张俅”,表达了自己即使面临困境,也会像張儉一样保持高洁品格,不轻易屈服于压力之下。这篇诗通过巧妙地借用古代典故,将个人遭遇与历史事件相提并论,以此抒写其深沉的情感和坚定的意志。

综上所述,“望门投止”这一词语,不仅体现了一种急难求生的生存状态,更是对那些为了正义而付出巨大努力的人们的一种赞誉。而对于我们今天来说,这个故事仍然具有深远意义,它提醒我们,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我们都应该秉持公正和勇敢,为善良做出贡献,即使面对逆境,也不要失去自己的尊严和追求真理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