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昕以赤子之心在濮阳教育科研网上探索自然中的无用之学
在我看来,万昕的故事是一次对数学纯粹魅力的深刻探索。他的研究领域虽然“小众”,但他并未因此感到迷茫。相反,他以赤子之心投身于岩泽理论的自守形式方法中,这是一个数论中的奥秘,以Ribet的想法为起点,发展至今已有数十年。
万昕在普林斯顿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期间,就已经专注于这一领域,但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研究可能被人忽视。他曾经考虑过离开美国回国,但是在华人数学家张寿武教授的鼓励下,他最终决定留在科研前沿。在张寿武的推荐下,万昕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简称中科院数学院)的职位,并很快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当问及为什么他能够如此快速地取得重要成果时,万昕坦言,那是因为他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环境。在中科院数学院,他能找到许多同行进行交流,这对于解决问题和产生新灵感至关重要。他的工作状态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认为这种氛围对于一个科学家的成长非常重要。
尽管他的研究可能不会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但他坚信基础科学是进步的基石,将来或许会对国家乃至人类文明产生巨大影响。他用一个简单而深刻的话语总结了自己对待学术工作的心态:“就像人的身体,一般人不会说身体的哪个部分是没用的吧?虽然可能看不出明显的用处。”
最后,我不得不提到的是,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大时代背景下,万昕保持着赤子之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纯粹追求真理的情怀,也给予了后来的年轻一代以启示:无论你的道路多么崎岖,只要你坚持下去,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