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

谭富英京剧交响演唱会物是人非

在我国京剧艺术的黄金时代,谭富英这位杰出的老生演员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舞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祖父谭鑫培与父亲谭小培都是京剧世家的成员,而他自幼便在这种环境中接受了传统戏曲艺术的熏陶。后来,他进入富连成科班学习,并在萧长华、王喜秀、雷喜福等大师门下苦练技术。在严格的指导下,谭富英逐渐打造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他擅长表演武生,但也精通老生的角色,与父亲及老师余叔岩共同学习和发展了“新谭派”,并被誉为四大须生的之一。他与多位女伶合作,如王蕙芳、徐碧云等人,在上海天蟾舞台上与雪艳琴合作拍摄了一部历史性的电影《四郎探母》,这是中国第一部完整情节的大型京剧电影作品,于1935年公开放映。

谭富英以唱功和武艺双馨著称,其演出包括《空城计》、《捉放曹》、《鼎盛春秋》、《晋楚交兵》、《南阳关》、《珠帘寨》、《定军山》以及《战太平》,这些作品深受观众欢迎。在解放后的年代,他主持改编传统剧目,并与裘盛戎合作成功地进行了《将相和》的改编,为1952年的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赢得奖项。此外,他与张君秋、裘盛戎合演的《大、小、二三》的绝唱,以及参与创作并拍摄影片《群英会》(借东风)等,都展现了他的高超技艺。

随着时间的推移,谭富英不仅完善了自己的唱腔风格,还不断提升自身表演水平。他天赋异禀,有着脆亮的声音和丰神秀美的情态,以往专攻武生后转而担任老生一职,其身段洒脱、大方且充满英气,最擅长表现正气凛然刚烈的人物形象。通过对程式化表演无痕迹融入化境的手法,如在《群英会》中的鲁肃角色,使得场景活跃;他还能通过诸葛亮这一角色的扮演展示人物睿智凝重,同时透露出鞠躬尽瘁精神面貌,感动人心。在其他经典剧目如《将相和》中更是突显英雄本色以及顾全大局的心胸广阔。

尽管1964年因病退出舞台,但作为北京京剧团(今北京京剧院)的副团长,他对艺术要求严厉,对创作认真,对待工作精益求精,是我们后辈学习的一份宝贵财富。他有名学生包括高宝贤、孙岳、高崇善及其子谭元寿等,这些人都继承并发扬了他的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