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12个皇帝的御膳你觉得哪位最美味
其实说穿了也不奇怪。对一个德行高尚的人而言,当上了皇帝,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理想,济世安民,救国安邦,干一番轰轰烈烈的的大事业,英名永存天地之间。对一个凡夫俗子而言,当了皇帝可以拥有世间最大的权力,拥有无数的艳丽妃嫔,拥有用之不竭的滚滚财富。
很多人心目中会认为,皇帝每天所吃的御膳,用的是全国各地进贡而来的做好的食材,御膳房的主厨们,又都是天下第一流的高手名厨,御膳也应该是人间难得一见的美味,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鲜美可口,让人尝一口能让舌头发麻。但实际情况却与此大相径庭。
比如清代皇帝的御膳,在清宫多年的老宦官在回忆录中说过:“毫无滋味,只觉得令人发腻。”御厨们做饭菜单,也是按照宫中代代传承的一套固定菜单,因为这些菜单都已经过几代人的实践检验,无论口味还是安全性,都四平八稳,最为稳妥,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古老而无变化”。
因为御厨们的宗旨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们很少去尝试开发什么新口味、新菜式、新食材,这样就避免因口味不合或影响到皇帝肚子的舒适,而惹上麻烦。宫外饭庄们最新开发的小吃、特色菜品、烹饪技巧,都很少能够被皇帝品尝到。
然而,为解决这个问题,对于这一点,即使是祖宗规矩的事关安全与体面、规矩,再难吃也得吃。这导致了在清朝时期,即便是最高级别的地方,也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情况:即使是在帝国的心脏——紫禁城里,那些专门供给最高统治者的餐饮服务,并非总能满足他们对于新鲜和多样性的需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种独特的手法出现了:每月二十六日,每家亲王府邸都会向太后老佛爷和光绪进献一次饭菜。王府中的主厨往往聘请的是各地名厨,他们掌握了一些宫中没有那么多限制和约束的情报,所以饭菜通常比起那些严格遵循传统礼仪制定的普通院内更为丰富,更具创意,更容易满足君主对美食享受的心愿。而这份小确幸,是如何让那些生活在封建制度笼罩下的贵族产生了一丝希望和解脱?
因此,我们看到,当你站在历史长河之巅,看着那些曾经驾驭世界命运的人物背后的故事时,你是否会思考,他是否真的能够享受到那场面前摆设出来的大餐?或者,这一切不过是一场梦幻般的情景,只有当你成为那个决定国家命运的人物时,你才真正明白自己只是众多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谁能真正品尝到‘甜’?”成为了历史的一个谜题,它揭示了权力的真谛,以及我们对于“幸福”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