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清朝体验皇帝的御膳真的很少吃吗仿佛给死人上供的一样精致
在我带着空间穿越回清朝的日子里,我发现皇帝的饮食习惯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模式大不相同。他们一日两餐,时间一般安排在上午八点和下午两点左右。这一点让我想到了现在都市白领们下午茶时光,但那是别人,我的身份却是一名随从。
当时我还记得,一天中除了这两个固定的用膳时间之外,皇帝还能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传召被称为“加餐”的“果盒”。里面装满了各类糕点汤羹,以及各地进贡的时令瓜果,这些与我们今日下午茶所享用的佳肴颇有相似之处。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直接称呼为“吃饭”,而要改称作“用膳”,连带开饭也变成了“传膳”。
除此之外,我还深刻体会到,那位英明神武的君主对待用膳并非像现代人那样等后厨做好再上菜,他可以在任何时候心血来潮地进行不按常规的传膳。如果等待太久了,不但不得怪罪,还可能因此而遭受严重后果。所以,在御膳房,只能让菜等于人,而不能让人等于菜。
然而,有些宫廷历史书籍记录说,即便如此,也有人觉得御膳实在不好吃,味道平淡乏味。我曾听闻,从康熙年间起,就有皇帝开始避免每日必需品,而是改去尝试后宫中的内庭小灶,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会这样评价婚姻生活:“为了让丈夫多留在自己身边。”
由于这些原因,那些妃嫔们纷纷展现出她们隐藏深藏的人才,或是在宫中寻找美食秘方,或是偷师学艺。在那个时代,即使是最尊贵的人物,也难以摆脱一些传统束缚。而且,无论是否被选中作为主管者,都必须保证每一次送上的食品都是完美无瑕,因为否则就无法逃脱那些严苛的责任。
据说慈禧太后的鸡蛋,每个都要价值2两银子,而普通百姓1两银子可以买到150个鸡蛋,这样的差距令人叹息。而对于那些参与制作御膳的人来说,他们的地位似乎并不高贵,他们只是承担着一个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又充满压力的任务——提供足够美味,让皇家成员能够尽情享受。
通过这个过程,我逐渐意识到,即便身处最高权力位置,也并非完全自由自在。在那个年代,对于烹饪这样的细节要求极高,要想拥有真正可口的饭菜,其难度远超我们今天所理解。或许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就是为了寻觅那些他无法在京城获得的情趣吧。
《食于宫廷》、《末代皇帝秘闻》这样的作品,让我更进一步了解了那个时代背后的故事,同时也让我对我们的现代生活产生了一丝敬畏和感激。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和追求,但正如古代一样,我们仍旧需要不断探索,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