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字军东征历史的铁骑世界的风暴 - 世界历史纪录片资源
在这场长达两百多年的战争中,十字军以罗马教会为核心,西欧教俗封建主对地中海东岸穆斯林国家和拜占廷进行了八次大规模侵略。这些战争动员了数十万人力,涉及欧亚非三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是中古时期最大的“世界战争”。它们不仅影响了参战双方的经济、军事、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也改变了整个文明的地理格局。
(1)十字军东征背后的原因
十一世纪末,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兴起,小农生产自给自足模式受到冲击,加剧了封建社会内部矛盾。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稳固,小农生产依然占据主导,但商品货币经济与自然经济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破落骑士阶层四处抢劫,以致社会动荡不安。罗马教会为了解决内忧外患,不断鼓励并策划十字军东征。这一行动既可缓解国内矛盾,又能扩大教廷影响,并通过掠夺而增强实力。
同时,对于地中海东岸肥沃土地和繁荣商业吸引力的不断增长,以及拜占庭帝国因塞尔柱突厥人的压迫而削弱的情况,为西欧封建主提供了发动攻击的机会。
(2)十字军国家建立与衰败
耶路撒冷作为犹太人、基督徒以及伊斯兰教徒共同崇拜之地,被视为圣城。在十二世纪初期,当西欧封建主决定发动侵略时,他们宣称是为了保护圣地免受异族破坏,并许诺参与者获得各种奖赏。此举激起了一股浪潮,使得数万民众响应,最终导致第一次十字军失去半数人员,而后续几次都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尽管如此,这些活动仍旧促成了僧侣骑士团组织,即特定的宗教-政治团体,如圣殿骑士团、高级救赎兄弟会(医院骑士团)以及条顿骑士团,它们成为罗马教廷控制新成立领土的手段。此后,每一次失败都导致更多的人心渐离宗教狂热,直至1291年阿克被埃及苏丹马木留克人的攻陷,结束了历时两个世纪的大型十字军活动。
基本进程:
第一到第三次十字军由法国国王路易七世、神圣罗马皇帝康拉德三世及巴巴罗萨.腓特烈率领,但均以失败告终。一系列复杂事件包括各国间合作问题、领导权争夺以及君士坦丁堡围攻中的丑闻,最终导致第二次 十字軍東征結束於失敗。在1187年,由埃及苏丹萨拉丁领导的一场胜利战斗重获耶路撒冷,从此以后,只有较小规模且经常性的 十字軍東征继续进行,有时候更像是一种政治或贸易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纯粹宗旨上的行动。而最后,在1204年的第四次 十字軍東征 中,他們不再对抗穆斯林,而是转向信仰同一正统希腊礼天主 教 的 拜占庭帝国 攻击,那里曾经是他们入侵叙利亚前站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