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时期的军事力量
后金时期,缴获明朝的大批枪炮弹药武装军队,统治者还命令归顺的汉军官兵“准备”一定数量的火炮,以加强攻坚力量,并演练出新的战法,到了皇太极时,命令军队建造红衣大炮,并且将单一的骑兵兵种,改建成一支骑兵、炮兵与步兵多兵种的军队。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康熙帝有感于火器的威力巨大,遂正式成立火器营。设鸟枪护军参领16人,鸟枪骁骑参领24人,分别作为统领官。在清军与准噶尔汗国首领噶尔丹的战役中,清军就是以铁心火炮、子母火炮猛轰噶尔丹的“驼城”战术而取得重大胜利的。
随行的传教士张诚有以下记载:“每个火营地前,放著八门火炮,我们曾带到尼布楚去的炮也是这种,其中有两门较大的野战炮,从外表看,做工精细,上面还镀有金色;还有两门小型臼炮,共计有六十四门小型野战炮,八门壮观的中型炮和八门迫击炮。”
火器营是清代专门操演火器的军队。操演的火器,有鸟枪有子母炮。火器营旧址位于海淀区蓝靛厂正北。
火器营是清乾隆年火器营八旗官兵合操、演武之地。火器营专职制造炮弹、枪药和各种战斗所需的火器,平时也演习弓箭、枪炮技术,担负京师的警戒任务。
军事没落
国内统一展示了清政府强大的军事实力,而在国内社会渐趋稳定的情况下,清政府军队逐步,训练废弛,装备落后,与西方国家相比,中事实力则远远落后了。
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的中,八旗军纪已散,军力大不如前。后来,清廷但凡有战事,主要依靠绿营。但60万绿营兵在衰败的社会环境下也很快腐化:克扣军饷,兵匪勾结,贪污中饱,弊端丛丛,也沦为徒有其表,只能吓唬平民百姓的花架子部队。
嘉庆帝还是皇太子的时候,曾经随乾隆皇帝阅兵,所见到的却是“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的局面。
马戛尔尼来到当时的清朝,给他的一个印象就是军备废弛。当使团到镇江时,清军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欢迎操演。可马戛尔尼却发现,清方城墙濒临坍塌,士卒衣冠不整,队伍的主要装备还是弓、箭、戟、矛、剑之类的冷兵器。寥寥几支落后的火枪,也已破烂不堪。因此,英国人非但没被吓倒,反而断定:“中国社会已经被卡住无法前进”,“它的繁荣已经结束”,“在这里可以轻而易举地登陆”。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之制确立。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努尔哈赤遂于天命年间始设蒙古旗,至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编成蒙古八旗。皇太极于天聪五年(1631年)先编一汉军旗,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汉军八旗的编制。合称八旗,统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至此八旗的制度臻于完善。
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衮死,顺治帝亲政,收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皇帝统领,于是形成了上三旗与下五旗。
清入关伊始,为加强军事防御,分别令八旗兵在京师与各地驻防,直至18世纪中叶,八旗营区终于系统地分布于全国的军事要地,实行永久性的驻扎。
入关伊始,清廷即采取了大规模的“圈地”活动,圈占民人的大批良田划归旗人;豁免旗人的税赋与劳役。优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颓废和寄生性,致使其后代骑射荒废,甚至出现“生计”问题。
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始终,它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终走向衰败没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