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中石中国文化与书法艺术
我们有可贵的遗产,有文有词,我们怎么让它们的光发挥出来呢?我们中国又有了一个办法,使它们得以展现,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书法。
(作者:欧阳中石,著名书法家,首师大教授)
应当看到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至今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它一直在绵延着,为什么能够这样?是有根据的、是有原因的。为了说明,我们先把中华文化界定一下。我想这样说,凡是在我们这个中华大地上所发生的、发展的,而且一直是在进行着的,都是我们的中华文化。我界定的是在我们中华的大地上,这是个根,在这儿发生、发展并在进行的这些,都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发展并一直伸到各方面,许多兄弟国家也有我们的中华文化,这是必然的现象。具体地说,中华文化有三大类,第一类是真正在我们的民族一开始就一步一步走过的,比如先秦文化的经、传,都是我们本来就有的。第二类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情况下又发生的许多新的学问,比如魏晋时代,有了玄学;到了宋朝,有了理学;到了清代,有了朴学、仁学等,这些都是在历史中,随着时代的需要而发展出的,也是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三类就是当我们国家和我们以外的许多国家有了接触之后,从国外传来很多新的学问,这些学问,和我们的文化一经结合,马上就起了变化,为我们所用,我们很好地把它融化过来,比如说逻辑学,在我们中国的古代叫做名学,在《墨经》里有很完备的学说,有很完备的系列的说明,就是逻辑学,那时叫名学,但从明始,西方的逻辑来了,我们接受了,印度的逻辑来了,我们也接受了,我们逐渐使我们现代的逻辑学中,既有西方的,又有我们本国的,又有印度的。它和我们国家的情况结合在了一起,很新鲜,很有活力,可是都成了我们的中华文化,我们中国人不怕富有,来者不拒。再比如禅学,是佛学中的一部分,传到中国之后,我们中国人在理解的时候,就给予它很多新的解释,它的面貌已经不是在印度时候的禅学了,而有了我们新的含义,和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和我们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结合,就有了我们中华的特色了。我认为,这一部分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因此,我愿意谈中华文化,因为它包容得更宽泛。
我们有可贵的遗产,有文有词,我们怎么让它们的光发挥出来呢?我们中国又有了一个办法,使它们得以展现,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书法。“书法”这个词有一些模糊性,写出来的一张一张的字,能叫书法吗?不能,那叫什么呢?“书”,我们原来的书是一个动词,是写的意思。书出来的结果,也可以用作名词的“书”。好的“书”呢,叫法书,不是书法,是法书。法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可以供给人们学习、可以做榜样的。这样的字,就叫法书。逐渐,我们把这个事情扩大、把它升华了。说成书法了,是说书的学问叫书法。书法是说的关于书写的学问,而绝不能拿着一张字就叫书法。“书”是件什么事情呢?在清代,乾嘉学派就说了:书是一种小道,不是什么大学问,是一种末技,文人之末技,写写字就完了,是文人的余事。这些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在清代,废除了科举后就很少有人说写字了。但是,我们看到一个事实,古代那许多经典,都是用这些人写出来的,所以才能保留下来。应该说,虽然是个小道,但是它却解决了大问题。这些字,能够像儿子一样,都把它写出来。尽管越来越显得代用的方法太多了,现在的印刷、电脑都在起作用,这是社会的进化,是必然的结果。那么这个字也没用了,还写它干什么?我想说这样一句话,印刷、电脑展现字的各种办法很多,它们是代替了书写,方便了,但是原来书写所能起到的作用,它却代替不了。所以,要研究书法的人,想一想,书没有出路了?不是这样。应当说,它更珍贵了。但大面积的需要,大家都写好了,都是书法家,也不大可能。但是在写得好的人的身上,蕴涵着一种了不起的旺气,人们需要用他写的那个东西,展示给人们,把美好、把和谐、把中国文化的“仁、德、化、和”都展现给人们,打动人心,更有意义。越稀少,越可贵。
书写,如果从实际来说,就是从写文字传达实意,这是小学、中学可以解决的,可是作为这门学问,它已经源远流长了,它已经从很早以前就有了文字的问题,它需要有它一系列的学问。作为一个学科来说,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很深。所以我们一说到字和文,就知道我们作为一个书学研究者需要牵扯多少辐射到的知识。那么说,它是个跨学科的一门学问,看来是小事情,却是大学问。但是,我们得做得好,我们做这方面的教育工作者,能不能使它满足我们国家现在形势的需要?所以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书法是串珠外的一层光环。字是结晶,文是串珠,书法是光环,这是三个点。
我深深感觉到,一个书法工作者肩负的责任是很重的。如何使我们这门学问适应社会的需要,我有四句话: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作字是为了行文,文做什么?文是载道的。书干什么?以书焕发它的神采,使它成为一个活动着的、有感染力的形象,让它一定符合时代对它的要求。因此,我们书法工作者担负的责任是比较重的。我们千万不要只落在一个写几个字上,如果那样理解,我们就把问题看小了,就把我们放到小学里去了,就不合适了。而作为研究,它远远不是这样的过程。往深处说,书要和我们的文化密切结合在一起,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够为社会做出足够贡献的话,是我们的失职。
人学研究网·人类通史栏目编辑:童心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