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邓艾献屯田之策

乱世出英雄,因为国家矛盾频繁,国内动荡更有利于智者迸发智慧的火花。三国时期智慧人很多,而邓艾的智慧又和别人很不一样。

进行一下横向对比大家就明白了:邓艾二十岁刚刚开始任职,是地方的典农都尉,相当于县长。但是因为口吃,没人对他重用,如果邓艾不出头那么可能一辈子就耗在田间;钟会二十岁担任秘书郎,相当于中央一级图书管理员,虽然这个职位没有什么实权,但是他两年之后就升为尚书郎了,即在皇帝左右参与议政。

在这之中他的才学是主导因素,但是其父为钟繇,也是钟会一定会出头的保证因素;再比如夏侯玄,也是从少年就杰出,他更厉害,二十岁已经是散骑黄门侍郎,天子近卫。夏侯家是曹操本家,这为他后来出人头地铺平道路。

邓艾的不同之处其一在于以平民身份加官进爵,没有背景却可以达到高位。仔细研究邓艾的为官举措,实实在在输出的都是干货:邓艾为司马懿贡献了一条屯田计划,因为这项计划很有前瞻性,而被应用到魏国的战事,贡献颇大。也正是因为从中体现出邓艾的智慧,他迅速被提升为尚书郎,成为其人生第一个转折点。

这条计划即便是现在看来也有很大学习价值:《三国志》记载,(邓艾的)屯田一共有两个要点:一是在淮南囤军(邓艾屯田之前,魏国的粮食部署聚集在许都,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当初黄巾军起义,全国各地都是战乱,把粮食聚集起来呈现辐射状,统一部署调配,目的是协调全国。

可是之后进入三国鼎立,就魏国而言只有它的男方还有战乱,每次魏军出征,必须有大量的军力负责把粮食从许都运往南方以配合作战,但长此以往就出现一个问题,即运送军粮的人就占了一半,极大削减战斗力。),在淮南囤军(四万人),这些士兵负责种田兼顾戍守,每隔一段时间十分之二人休息,这是轮休制度!长此以往,不仅分散许都粮食供应压力,还可以解放很多士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邓艾计划的第二个要点就是兴修水利。虽然淮南的土地肥沃,人力也充沛,但是水不够灌溉全部土地,于是要从北引水,目的是将淮南能够冲田的地方都种上田。这包括开挖河渠,果不其然,后来淮南的粮食产量经常可以超过西北方,河渠也为漕运提供便利。

就是因为这条屯田计策,使得魏国可以保证于战争中粮食不断。反观蜀国,经常受到粮食的制约,学地理时都知道,古代蜀国位于四川盆地,盆地的耕地少,日照少,造成了粮食产量低下,同时四川盆地的粮食是一年一熟制,生产率也很低。蜀国在北伐的时候,这些制约因素格外明显,因为他们在北方没有屯田(也不可能有屯田),所有粮食补给全靠运输和后期补运,这导致蜀国不可以随时发动战争,和长期消耗战(不说蜀国了,心塞)。可以说魏国能够维持战力,其中最重要功臣之一就是邓艾了。

《虎啸龙吟》里,其实给邓艾屯田很大篇幅的描述。比如,他的出场就是在和小官吏吵架,因为他们分粮时偷工减料,这大概想表达他一直认为民以食为天,屯田计策也确实使百姓粮食富足;再比如,剧里格外强调邓艾早期很贫穷,种地很辛苦,这在正史里也有记载,《三国志》说,邓艾从小就和母亲辗转流落各地,种田为生。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际遇,他对国家粮田情况非常了解,包括它们的优点与缺点。后来他靠着积累的经验脱颖而出,被司马懿看重。

邓艾作为一个名臣发光是在他的晚期,四十多岁的时候成为南安太守,再往后参与进军事,直到伐蜀,这个三国迷们肯定很熟悉,不用我多说了……很奇怪的是,《虎啸龙吟》即便如此渲染了,我们还是很难看到邓艾的重要性,反而对司马昭钟会等阴谋之辈铭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