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在1700年世界历史大事件中谁是军事理论的鼻祖克劳塞维茨

他的名字虽与霍乱相伴而去,但留下的《战争论》却成为世人津津乐道。从1780年生于普鲁士的一个税务官家庭,克劳塞维茨自幼酷爱军事,最终成为了少尉,在13岁时踏上了与法国作战的战场。

在柏林陆军大学深造期间,他刻苦攻读、勤于思考,不仅获得了校长沙恩霍尔斯特将军的赏识,还被推荐到奥古斯特亲王的部队担任副官。在反法同盟各国与拿破仑对抗的战场上,克劳塞维茨体验了多次战斗和失败。他在战败后被俘,并于翌年回国后,因感陈旧制度无法适应近代战争,便积极参与了普鲁士军队改革工作。

1818年,他出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并晋升为将军,这一年他38岁。在这12年的时间里,他致力于军事理论和战争史研究,并著书立说。法国大革命、历次拿破仑战争以及19世纪初欧洲民族解放运动,对他的世界观和軍事觀产生了深远影响。

尽管克劳塞维茨批判封建主义,但他的观点仍带有资产阶级中庸思想,与进步思想融合着普鲁士民族主义和軍國主義。他以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础,在资产阶级軍事科學中首先分析了戰爭與軍事學術等現象間相互連繫與發展。通过對1566~1815年的130多次戰爭研讀,撰寫許多歷史著作,其代表作為《戰爭論》。

《戰爭論》的結論是:「戰爭是一種工具;它具有固有的特性……因此,它不僅僅以劍為代表,而不再按照自己的規律進行思考。」列寧曾高度評價這一點。但同時,由於他是唯心主義者,並將國家利益視為整體社會利益之代表,而無法揭示出階級鬥争對其發展動力的作用,因此在探討具體戰爭時,就無法阐明其侵略性或正義性。

克劳塞维茨認為「每個時代應該有其特定的戰爭」,並且認為軍事學術變化由新社會條件及社會關係引起。他在研究軍事學術理論及其構成部分——策略學與 tactic 學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並反對存在於軍事科學中的「永恆原則」。同時,他又否定了一些自然規律性的存在,並斷言:「這是一個充滿偶然性的領域,是一個充滿不確定的領域。」

作为第一个提出了交战、战局乃至整个战争实施原则的人物之一,包括最大限度使用全部力量、中锋集结尽可能多兵力发挥突然性、高速决断有效利用既得胜利等原则。然而,由於他沒有弄清戰爭社會本質及民眾在進程中決勝果之決定作用過分夸大統帥作用,所以未能真正識別精神因素來源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