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清朝格格的等级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的自然风光下细数清朝格格们的等级划分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自然风光下,清朝格格的等级划分始于顺治十七年,也就是一六六○年。那时,将“格格”这一称呼分为五个等级:亲王之女被称作“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世子及郡王之女被称作“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多罗贝勒之女也被称作“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贝子之女被称作“固山格 格”,汉名为 “县君” ;而镇国公、辅国公之女则被称作 “宗女”。此外,“公”以下的女子则统统成为 “宗女”。

这些等级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初时期才逐渐终止。例如,清高宗(乾隆帝弘历)的一生共生了十个女儿,其中有五人因为早逝没有获得封号,而另外五个女儿得以加封成公主。其中,有如第三位皇后出生的孝贤纯皇后,她因其尊贵地位而获得了固伦和敬公主的封号。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从皇太极开始,皇帝的女儿不再是简单的 “ 格 格”,一般都将她们尊稱為 " 公 主"。不过,在非正式场合家人可能会使用 " 格 格" 这一昔日荣誉来称呼她们,如 " 大 格 格" 或者 " 十 个 等 级 的 格 夫 妮"。

至於明代之后,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即使是亲王或郡王家的女性,只能享受相对较低的地位,比如作为婚配对象能够嫁给诸侯,但不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权力。这反映了一种社会结构,其中女性的地位总是在男性地位之下。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们完全没有权力或者影响力,有些女性通过家族关系甚至能够影响国家政策。此外,这种等级制度也是对男性的社会地位进行强化与维护的一种手段,使得男性继续保持着绝对优势的地位。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名称经历了许多变化。在春秋战国时代,“公主”的概念首次出现,当时天子为了避免亲族间过度联结,将自己的妹妹嫁给诸侯,并由同姓诸侯来举行婚礼,所以这些天子的侄媳妇就被叫做 “ 公 主”。到了唐朝时期,由于性别平权意识提高,每个人都会有一定的名字或头衔,所以即便是普通百姓,也不再需要依附于某一个家族才能有自己的名字,而只能依靠官职或者爵祉来标识身份。

最后,要注意的是,虽然我们现在提到的这些都是过去的事情,但是对于当代来说,无论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体系,它们都是一段非常重要且富有教育意义的人类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