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杜审言简介唐代山东历史名人近体诗奠基人之一在社会领域的影响力

杜审言(约645年—约708年),字必简,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是晋征南将军杜预的远裔,“诗圣”杜甫的叔。唐高宗咸亨进士,唐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原有集已散佚,但后人辑有《杜审言诗集》。

人物生平

杜审言的父亲杜依艺做巩县(今河南巩义)县令,全家迁往巩县。擢进士,为隰城尉,恃才高,以傲世见疾。他的人物评价和文学成就,使他成为初唐七言律诗中的佼佼者,他所创作的一些作品,如《春日江津游望》、《泛舟送郑卿入京》等,都展现了他的文学才能。

家庭成员

他娶了薛氏,她是范阳卢氏家族出身,他们共育有多个子女,其中最著名的是长子杜闲,他后来成为了朝议大夫和兖州司马,也就是说,他是著名的“诗圣”杜甫的父亲。

墓葬

由于其对中国古典文学贡献巨大,在偃师首阳山前祖茔安葬,而过了100余年后的明朝时期,当时著名詩人的遺骨也归葬于此,与祖父相伴。这两位先辈共同安息的地方,即现在偃师市城关镇中,有一处纪念他们的地方,这里不仅包括了他们两个人的墓地,还保存着许多关于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小事迹。

文章四友

在初唐诗坛上,有四个人被时人称为文章四友,他们是: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在这群朋友中,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对当时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推动了一些重要的文学变革。这些变革使得中国古典文学发展更加丰富多彩,并为未来几百年的文化传统打下坚实基础。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每一个成员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一角,因此被后世赞誉为文坛上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