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初三中考历史重点你知道一尘不染成语的典故吗

一尘不染的成语简介与典故探究

在初三中考历史重点准备的过程中,你是否曾好奇“一尘不染”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它源自佛教修行,意味着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不受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所污染。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尘不染”的世界,了解其来源和深远含义。

一尘不染的由来

在佛教中,一尘指的是最细微的东西,即小到不能再小的地步。而“不染”则是指没有被任何物质或精神力量所影响和改变。因此,“一尘不染”形容的是一种极为纯净无暇的心态和状态。在佛家修行者眼中,这是一种追求内心清澈与高尚境界的最高理想。

成语故事解析

宋代诗人张耒有句名言:“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这里提到的“姑射仙人”,据说是古代一个隐逸之士,他住在山林间,与世隔绝,以此来避免世俗杂念,让自己得以保持内心的一片宁静。这正体现了“一尘不染”的精神境界——无论外界如何变化,都能保持内心世界的清澈与高尚。

典故探讨

唐代释道世《法苑珠林》中的描述更为生动:“若菩萨在乾土山中经行,土不著足,随岚风来,吹破土山,令散为尘。”这段描述描绘了一位菩萨站在干燥坚硬的地面上,却依然能够让周围的一切都变得如同浮云一般轻盈飘渺,这正是对“一尘不染”的最佳诠释——即使身处险恶,也能保持内心的一份超脱与光明。

而宋代诗人张耒另一首诗《腊月小雪后圃梅开》中的句子:“一尘不染香到骨”,也展现了这种精神境界:即使是在严寒重重的小雪之后,小圃里开放的梅花依然透露出淡淡芬芳,而这一切都没有被外界环境所侵扰,只因为它本身就是那样的纯净无瑕。

现今意义解读

今日我们用这个成语时,它并不仅仅局限于宗教范畴,更常见于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当中。“院子扫得干干净净,一玻璃擦得光亮如镜,是不是觉得这样的场景充满了一层神圣感?”曹禺的话剧《王昭君》就这样使用了这个成语,用以形容一种难以达到却又令人向往的情景。赵大年的小说《公主女儿》中的情节也是如此,在描写公主房间精致整洁的时候,就用到了这一词汇,以表现出一种完美无瑕的事物。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一尘不染”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词汇,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学思考,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也有着重要启示作用。在学习史料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从而更全面地掌握知识,同时也培养起自己的品德观念,为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