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教师也需有从业资格证如同史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智慧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尊师重教,早在西周时期,《太公家教》就记载了“事师,敬同于父”的道理。春秋时期的孔子更是留下了许多至理名言,如“有教无类”。古代教师是一个备受尊重的职业,那么古代谁能成为老师?现代要想当老师得有从业资格证,但是在古代,“教师”从业是否也需要通过考试呢?
《登科记考》中记载:“诸博士助教皆计当年讲授多少以为考课等级。”在西汉以前,教师多是推荐,不需要进行从业考试。但到了东汉时期,中国出现了教师资格考试——想要成为太学博士,就必须通过太常主持的考试。
到隋唐时期,中国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官学制度。唐代对包括教育行政官员和教师在内的学官,都要定期进行考核,每年一小考、三至五年一大考。考核内容包括业务、品德及教学效果等,并分为九等,其中授课数量也是一个重要标准。
宋代又出现了新的称谓“教授”,石介、孙复、胡瑗等著名学者都曾被聘为太学教授。在宋熙宁八年的“教官试”制度中,由于过于严格,只有53位教授能够通过,而元丰元年全国只有如此之少。这表明古代对于教师资格的要求极其严格。
明朝则开始将教学成绩与升学率挂钩,对教育主管和教师不仅要通过一般性的考满和考察,还单设有“学官考课法”。洪武二十六年的该法规定,以九年内科举取中的生员数作为评价标准,即府学教授9人学生中举可升职,而州县学校则相应降低要求。
因此,可以看出,从史上一些成语来看,比如孔子的“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鱼”,可以认为即使是在远离现代文凭体系的情况下,也有一套规矩来确保知识传承和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这种精神至今仍然对我们启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