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智者也需从业资格证历史上的谋略家们如何用计取胜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尊师重教,早在西周时期,《太公家教》就记载了“事师,敬同于父”的道理。春秋时期的孔子更是留下了“有教无类”等至理名言。然而,在古代什么人才能当老师?现代要想当老师得有从业资格证,但古代“教师”从业是否也需要通过考试呢?
据《登科记考》记载:“诸博士助教皆计当年讲授多少以为考课等级。”在西汉以前,教师多是推荐,并不需要从业考试。但到东汉时期,中国出现了教师“资格考试”,即要想成为太学博士,就得通过太常主持的考试。这与今天教育部主持的考试相似。当时,只有经学名流才有任职资格,而且,对教师个人的教学经历和年龄都有相应的规定,要求曾教过学生50名以上,年龄不小于50岁。
隋唐时期,中国形成了完备的官学制度。官学既包括小学,也包括大学;既包含综合性学校,也包含专科学校。教学管理和要求也更规范更严格了,对教师从业资格和教学能力都有一套完善的考核办法。
唐代对包括教育行政官员和教师在内的学官,都要定期进行“考课”,一般每年一小考,每三至五年一大考。考核内容分为业务、品德及教学效果等,而结果则分为九等。在这个体系中,即便是授课数量也是评级的一个重要标准之一,这正如《登科记考》中所说的:“诸博士、助教,皆计当年讲授多少以为考课等级。”
古代还存在着不同的称谓,如秦汉中的“博士”,宋代中的“教授”。宋熙宁八年的“教官试”制度,是中国教育史上最难通过的一次教育主管和教师资格考试。此后,一直到明朝,对教师业务的评估开始与升学率挂钩。在明朝,对于那些能让9名学生成功参加乡试并举的人,可以升职。而对于其他地区的情况,比如府学教授能够帮助6名学生或州学学正能够帮助3名学生参加乡试并成功,则也有相应晋升机会。
总之,从唐宋时代起,便对待作为国家培养人才不可或缺角色的老师采取了一系列严格而系统化的手段来确保其专业水准,使得他们能够有效地传递知识,为社会培育出更多优秀人才。此过程虽然严苛,但却显著提高了整个国家文化水平,为后世留下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