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妾飨士杀身饷士
公元755年冬,“安史之乱”爆发。数月后,安禄山就攻陷东都洛阳,称帝,国号为“大燕”。由于大唐王朝承平日久,而安禄山早有反意,声势浩大,于是一些州县的太守、县令早被燕军的气势吓得手足无措,望风而降。真源县(今河南鹿邑)县令张巡,虽然是文人出身,但很有骨气。他忠于朝廷,坚决不向叛军投降,率吏民在真源玄元皇帝祠祭奠后,毅然起兵对抗燕军,响应的有千余人。此后这只非正规军和叛军进行了数年的激烈战斗,后来转战到雎阳。
公元 757年,安禄山死后,其子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同罗、突厥、奚等部族精锐兵力与杨朝宗合,共十几万人,进攻睢阳。面对强敌,张巡采取固守待援的办法进行坚守。到了五月份,麦子熟了,叛军在城外抓紧收割麦子,来补充军粮。此时叛军的大营空虚,张巡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命南霁云率军突然杀出,直捣尹子琦大营,将叛军打得四处逃散,部队乘机将缴获的大批车马牛羊运送入城,这些战利品后来都分给了部下,自己分文不取。
战况持续到了七月份时,叛军再次围城。这时城中缺粮,士兵每日才能分到一勺米,饥了只好吃树皮和纸。守军也只剩千余人,瘦弱得拉不开弓,而且外无救兵。叛军知悉这些情况后,决定一鼓作气,一举拿下睢阳。他们先用云梯爬城。守城的士兵先是用钩杆将云梯顶翻,随即又从城上投火焚烧云梯,终于打掉他们的企图。但叛军并不甘心,作了一番整顿,又用钩车、木马攻城,但当他们靠近城墙时,又被城上投下的石块砸得七零八落。见此状况,干脆不攻城了,开始围城挖壕,壕外再加筑栅栏,以作长期围困,要困死他们。
这时城中守军很多因饥饿而死去,留存又大多伤残疲惫不堪,看到此种情况,一筹莫展的张巡很无奈,为解决肚子,忍痛杀死自己爱妾,悲戚地对将士们说:“在这种极度缺粮的时候,众将士还不坠忠义之志,我恨不得割下我的肉给大家吃,难道还能为爱惜一妾而坐视士兵挨饿?”说完拿出肉来犒赏大家,在座的见了都失声哭泣。张巡强令大家吃,副将许远也杀自己的奴仆作为士兵食物,接下来就开始捕雀挖鼠,煮战袍、弓弩来吃。
御史大夫贺兰进明接替李巨任节度使,驻军临淮,许叔冀、尚衡驻军彭城。他们对睢阳之围均持观望态度,不肯前去解救。张巡命南霁云到许叔冀处求援,许叔冀不同意派兵,只送了几千布匹应付。南霁云气得在马上谩骂,要求拼死决斗,许叔冀吓得不敢回答。 这边无望,张巡只得又派南霁云到临淮去求救,南霁云率精锐骑兵三十人突围出城,调动上万人来围攻,南霁云左右开弓,终于冲出了叛军的重围。南霁云见到贺兰进明,贺兰进明说:“睢阳存亡的大局已定,现在出兵救援还有什么意义呢?”南霁云回答:“城池目前也许尚未陷落,如果已经失守,我愿死向您谢罪。”
叛军得知睢阳所急盼的外援不会来了,更加紧了攻势。众人议论向东转移,张巡、许远认为睢阳是江、淮屏障,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如果主动放弃,江、淮必将陷落。况且激战这么长时间,将士们饥饿行军,必然到不了目的地。十月初九,叛军攻城,将士因伤病无法作战。张巡向西叩拜说:“孤城防卫之计已穷尽,不能保全了,臣活着不能报告陛下,死也一定变成鬼来杀贼。”
城终于破了,张巡被俘。尹子奇间张巡:“听说你每战眼角暴裂,牙齿咬碎,何至于此!”张巡怒斥道:“我欲气吞逆贼,只恨力量不够!”尹子奇气急败坏的用大刀撬开他的嘴,见所牙齿仅存三颗。张巡宁死不降,最终和他的爱将一起被惨杀了。
据事后统计,雎阳保卫战到最后,一切可食的东西吃完后,军队开始吃人,城中的老弱妇孺都成了兵士的口中食物。睢阳城战前有户口四万,至城破仅剩四百活人,这是一个历史的悲剧。“安史之乱”平定后,因为部队这种吃人果腹行为被大家所诟病,所以后来历史对张巡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但不论怎么评价,一致公认的是张巡是为大唐尽的忠。至于说到灭绝人性的吃人行为,各有各的理由。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处在当时的那种境况下,对于忠义和人性,如何选择呢?
轶事
霍氏:张巡妾,睢阳被围,粮尽,霍氏主动杀身饷士,千古一叹。
清朝王渔洋《池北偶谈》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张巡在安史之乱中被围困,城中无粮食,遂杀一妾,以肉分食诸军士。后来,张巡一直转世为名臣,其妾的冤魂终于在等待一千年后,杀了张巡转世的后身-徐蔼。
评价
据史载,张巡防守睢阳,城被围日久,守军无粮,曾吃人充饥:
“茶纸既尽,遂食马;马尽,罗雀掘鼠;雀鼠又尽,巡出爱妾,杀以食士,远亦杀其奴;然后括城中妇人食之,继以男子老弱。”(出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卷唐纪三十六》)
“巡出爱妾曰:‘诸君经年乏食,而忠义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众,宁惜一妾而坐视士饥?’乃杀以大飨,坐者皆泣。巡强令食之,远亦杀奴僮以哺卒……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人知将死,而莫有畔者。城破,遗民止四百而已。”(出自《新唐书卷二百五十列传第一百一十七》)
“巡乃出其妾,对三军杀之,以飨军士。曰:‘诸公为国家戮力守城,一心无二,经年乏食,忠义不衰。巡不能自割肌肤,以啖将士,岂可惜此妇,坐视危迫。’将士皆泣下,不忍食,巡强令食之。乃括城中妇人;既尽,以男夫老小继之,所食人口二三万,人心终不离变。”(出自《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四》
平叛后,就有人议论此事,认为:与夫食人,宁若全人?(与其人吃人,还不如投降以保存人的性命)
如〈柏杨曰〉:“美国和墨西哥战争时,大卫·克拉克先生,曾经死守阿拉姆城,但他先疏散没有战斗力的老弱妇孺,然后征求‘与城共存亡’的志愿军,经过一场惨烈的攻守战,全城被屠,跟睢阳之围的故事,中国家喻户晓一样,阿拉姆之围的故事,美国也家喻户晓。然而,阿拉姆之围,可歌可泣,睢阳之围,我们没有歌,只有泣,那是已瘦成一把骨头的女人和孩子们,被暴官们宰杀时痛彻骨髓的哀泣。人没有生命的尊严,在恶君凶臣、强盗匪徒眼中,一文不值;就是在所谓圣君贤相、忠臣义士眼中,也不过是使他成功的一种手段。每一思及,悲愤交集。”
当时的翰林学士李翰等人则认为:张巡率兵以少敌众,以弱制强,保住江淮地区,以等待陛下派出援军,但援军到达,张巡已被杀害。他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但有的人认为张巡杀人而食有罪,死守睢阳城是愚蠢行为,对于这种贬善扬恶,只写缺点而抛弃功绩的行为,我暗自痛心。张巡固守睢阳城的原因,是想等待其他的军队来救援,救兵不到但城中粮尽,只好杀人而食人,这是违背他意愿的。假如张巡在当初守城已有杀人而食的意愿,杀害了几百人而来保全天下,我还认为他是功过相当。何况现在是违背他意愿呢!→ 张巡
公元 757年,安禄山死后,其子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同罗、突厥、奚等部族精锐兵力与杨朝宗合,共十几万人,进攻睢阳。面对强敌,张巡采取固守待援的办法进行坚守。到了五月份,麦子熟了,叛军在城外抓紧收割麦子,来补充军粮。此时叛军的大营空虚,张巡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命南霁云率军突然杀出,直捣尹子琦大营,将叛军打得四处逃散,部队乘机将缴获的大批车马牛羊运送入城,这些战利品后来都分给了部下,自己分文不取。
战况持续到了七月份时,叛军再次围城。这时城中缺粮,士兵每日才能分到一勺米,饥了只好吃树皮和纸。守军也只剩千余人,瘦弱得拉不开弓,而且外无救兵。叛军知悉这些情况后,决定一鼓作气,一举拿下睢阳。他们先用云梯爬城。守城的士兵先是用钩杆将云梯顶翻,随即又从城上投火焚烧云梯,终于打掉他们的企图。但叛军并不甘心,作了一番整顿,又用钩车、木马攻城,但当他们靠近城墙时,又被城上投下的石块砸得七零八落。见此状况,干脆不攻城了,开始围城挖壕,壕外再加筑栅栏,以作长期围困,要困死他们。
这时城中守军很多因饥饿而死去,留存又大多伤残疲惫不堪,看到此种情况,一筹莫展的张巡很无奈,为解决肚子,忍痛杀死自己爱妾,悲戚地对将士们说:“在这种极度缺粮的时候,众将士还不坠忠义之志,我恨不得割下我的肉给大家吃,难道还能为爱惜一妾而坐视士兵挨饿?”说完拿出肉来犒赏大家,在座的见了都失声哭泣。张巡强令大家吃,副将许远也杀自己的奴仆作为士兵食物,接下来就开始捕雀挖鼠,煮战袍、弓弩来吃。
御史大夫贺兰进明接替李巨任节度使,驻军临淮,许叔冀、尚衡驻军彭城。他们对睢阳之围均持观望态度,不肯前去解救。张巡命南霁云到许叔冀处求援,许叔冀不同意派兵,只送了几千布匹应付。南霁云气得在马上谩骂,要求拼死决斗,许叔冀吓得不敢回答。 这边无望,张巡只得又派南霁云到临淮去求救,南霁云率精锐骑兵三十人突围出城,调动上万人来围攻,南霁云左右开弓,终于冲出了叛军的重围。南霁云见到贺兰进明,贺兰进明说:“睢阳存亡的大局已定,现在出兵救援还有什么意义呢?”南霁云回答:“城池目前也许尚未陷落,如果已经失守,我愿死向您谢罪。”
叛军得知睢阳所急盼的外援不会来了,更加紧了攻势。众人议论向东转移,张巡、许远认为睢阳是江、淮屏障,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如果主动放弃,江、淮必将陷落。况且激战这么长时间,将士们饥饿行军,必然到不了目的地。十月初九,叛军攻城,将士因伤病无法作战。张巡向西叩拜说:“孤城防卫之计已穷尽,不能保全了,臣活着不能报告陛下,死也一定变成鬼来杀贼。”
城终于破了,张巡被俘。尹子奇间张巡:“听说你每战眼角暴裂,牙齿咬碎,何至于此!”张巡怒斥道:“我欲气吞逆贼,只恨力量不够!”尹子奇气急败坏的用大刀撬开他的嘴,见所牙齿仅存三颗。张巡宁死不降,最终和他的爱将一起被惨杀了。
据事后统计,雎阳保卫战到最后,一切可食的东西吃完后,军队开始吃人,城中的老弱妇孺都成了兵士的口中食物。睢阳城战前有户口四万,至城破仅剩四百活人,这是一个历史的悲剧。“安史之乱”平定后,因为部队这种吃人果腹行为被大家所诟病,所以后来历史对张巡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但不论怎么评价,一致公认的是张巡是为大唐尽的忠。至于说到灭绝人性的吃人行为,各有各的理由。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处在当时的那种境况下,对于忠义和人性,如何选择呢?
轶事
霍氏:张巡妾,睢阳被围,粮尽,霍氏主动杀身饷士,千古一叹。
清朝王渔洋《池北偶谈》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张巡在安史之乱中被围困,城中无粮食,遂杀一妾,以肉分食诸军士。后来,张巡一直转世为名臣,其妾的冤魂终于在等待一千年后,杀了张巡转世的后身-徐蔼。
评价
据史载,张巡防守睢阳,城被围日久,守军无粮,曾吃人充饥:
“茶纸既尽,遂食马;马尽,罗雀掘鼠;雀鼠又尽,巡出爱妾,杀以食士,远亦杀其奴;然后括城中妇人食之,继以男子老弱。”(出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卷唐纪三十六》)
“巡出爱妾曰:‘诸君经年乏食,而忠义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众,宁惜一妾而坐视士饥?’乃杀以大飨,坐者皆泣。巡强令食之,远亦杀奴僮以哺卒……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人知将死,而莫有畔者。城破,遗民止四百而已。”(出自《新唐书卷二百五十列传第一百一十七》)
“巡乃出其妾,对三军杀之,以飨军士。曰:‘诸公为国家戮力守城,一心无二,经年乏食,忠义不衰。巡不能自割肌肤,以啖将士,岂可惜此妇,坐视危迫。’将士皆泣下,不忍食,巡强令食之。乃括城中妇人;既尽,以男夫老小继之,所食人口二三万,人心终不离变。”(出自《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四》
平叛后,就有人议论此事,认为:与夫食人,宁若全人?(与其人吃人,还不如投降以保存人的性命)
如〈柏杨曰〉:“美国和墨西哥战争时,大卫·克拉克先生,曾经死守阿拉姆城,但他先疏散没有战斗力的老弱妇孺,然后征求‘与城共存亡’的志愿军,经过一场惨烈的攻守战,全城被屠,跟睢阳之围的故事,中国家喻户晓一样,阿拉姆之围的故事,美国也家喻户晓。然而,阿拉姆之围,可歌可泣,睢阳之围,我们没有歌,只有泣,那是已瘦成一把骨头的女人和孩子们,被暴官们宰杀时痛彻骨髓的哀泣。人没有生命的尊严,在恶君凶臣、强盗匪徒眼中,一文不值;就是在所谓圣君贤相、忠臣义士眼中,也不过是使他成功的一种手段。每一思及,悲愤交集。”
当时的翰林学士李翰等人则认为:张巡率兵以少敌众,以弱制强,保住江淮地区,以等待陛下派出援军,但援军到达,张巡已被杀害。他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但有的人认为张巡杀人而食有罪,死守睢阳城是愚蠢行为,对于这种贬善扬恶,只写缺点而抛弃功绩的行为,我暗自痛心。张巡固守睢阳城的原因,是想等待其他的军队来救援,救兵不到但城中粮尽,只好杀人而食人,这是违背他意愿的。假如张巡在当初守城已有杀人而食的意愿,杀害了几百人而来保全天下,我还认为他是功过相当。何况现在是违背他意愿呢!→ 张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