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师俊
萨师俊(1895年—1938年),字翼仲,是中华海军军官,生于清朝福建省福州府闽县(今福州市市区)的雁门萨氏家族,以中华海军中校军衔担任中山舰舰长,1938年10月24日在指挥中山舰参加中国抗日战争的武汉会战时阵亡于长江江面上,时年43岁。是抗战中阵亡军衔最高的中华海军军官,后被追授海军上校军衔,进灵中华忠烈祠,中国和党两方都对其赞誉有加。
2014年9月,萨师俊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人物生平
萨师俊出生在福州雁门萨氏家族,其始祖为辅佐元世祖经略吐蕃有功的色目人(属西突厥部落葛罗禄)答失蛮,元代中期赐姓萨,后为蒙古族同化,明后更“从汉俗,弗称氏”。故如今其后人有的自认蒙古族,有的自认汉族。其叔公萨镇冰是北洋水师将领,参加过甲午海战,是中国海军的元老人物。 [2] 萨师俊自幼便以雪甲午海战之耻为奋斗目标。他于1913年(二年)7月以优等生毕业于烟台海军学校第八届驾驶班,并进入中华海军服役,先是在海军练习舰队实习6个月,尔后补任为初级军官,不久又升为通济号练习舰的三副。之后,他又先后担任“江贞”、“江安”两舰副舰长、公胜号炮舰舰长、青天号测量舰舰长、顺胜号炮舰舰长。在公胜号上服役时,萨师俊曾率舰参加长江上的剿共行动;在顺胜号舰长任上,他曾率内河炮舰完成由上海至福建的海疆巡弋,创中国内河炮舰海巡先例。后又任威胜号炮舰、海军闽厦警备司令部副官处长、海军第一舰队司令部参谋等职。 [2] 1932年7月16日,萨师俊从第一舰队司令部参谋的位置上被调到楚泰号炮舰任舰长,并升为二等海军中校。1933年11月闽变爆发后,萨师俊奉南京国民政府命令前往福建三都澳新成立的中华共和国,在1933年12月至1934年1月间协助中华海军及海军陆战队攻占长门、马尾、福州等地。 萨师俊在治军方面恩威并重,颇得官兵支持。
1935年2月,萨师俊被委任代理中山舰舰长一职,成为该舰第十三任舰长,该舰恰巧为萨镇冰在1910年清朝海军大臣的任内从日本三菱船厂订购的。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全面开战,萨师俊奉命率中山舰到南京—上海一线筹备防御,并驻守南京。淞沪会战中,他率中山舰护送中华海军部长陈绍宽到江阴视察前线战况,淞沪会战中国失利后,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他又率舰参与掩护转移、运输物资以及长江上的防务、布雷的任务,之后随海军部西迁到湖南岳阳。 [2] 1938年,因为海军舰船减损严重,中华裁撤海军部,改为战时海军总司令部,由原海军部长陈绍宽任总司令,将残余的军舰编为两个舰队,萨师俊的中山舰被编入第一舰队,成为海军残军中最大型的舰只之一。到了1938年2月,萨师俊又兼任海军特务队队长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