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之所以没有杀死武则天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情感纠葛和深层次顾虑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有权力的杰出女性,如先秦时期的秦国宣太后芈八子,西汉的吕后、窦太后,北魏冯太后,唐朝武则天,宋代宋真宗皇后刘娥,以及清代的孝庄皇太后,以及慈禧太后等。然而,在这一众掌权女性中,最终只有武则天是与众不同的,她敢扯掉了男权社会那层遮羞布,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最后,她改大唐国号为大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
但是除了武则天外,大多数有权力的女性,即使是当了皇太后的,也依然选择辅佐年幼的小皇帝继位,并通过临朝听政来掌握帝国的权力枢纽。这其中分为两类,一类是掌权至死如吕后的例子,还有一类便是如冯太后的例子,他们在小皇帝长大可以亲政之后,便将权柄还给小皇帝了。
那么,这些手握帝国权杖的太后的行为,为何宁愿代理皇权,也不愿直接自己废掉小皇帝,而自己去登基称帝呢?究其缘由,我们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很关键:
古代宗法制度和儒家“男尊女卑”的理念束缚其思想
按照中国古代传统制度,由于《尚书》里的说法“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这种性别歧视观念在古人心目中根深蒂固。受这种理念影响,加上被儒家传统观念所束缚,使得这些女性虽然拥有实力,但却难以摆脱被看作是不合适干政的地位。
真正是为了维护帝国的稳定
这些代理主持朝政的大臣们并非完全反对女主掌權,而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之间寻找平衡。在面对可能导致国家动荡局面的内部分裂时,他们不得不暂时放下个人立场,以保持国家稳定。因此,即使她们个人的信仰或立场并不支持女主政治,但为了避免更大的危机,他们还是选择妥协。
内心尚存母爱影响
即便对于那些最终坚决站出来独立行事的大臣们来说,其内心仍然保留着母爱的情感。在他们的心里,对待君主关系就像处理家庭内部的事务一样,有时候会因为家族血脉而感到温暖,有时候又会因为责任感而感到忧愁。当他们看到宫廷中的争斗,那些基于生养关系建立起来的情谊似乎比任何其他形式都要纯净,就难免会产生一种保护欲望,让他们更倾向于保持现状,不让冲突升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总而言之,对于临朝听政的这群女性来说尽管她们因种种原因而选择干政,但是她们也深知,如果要走到台前,那样的阻力实在是太大了。她们无法跨越那道看似微不足道,却实际上极其坚固的心理障碍。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能从历史见证,只有武则天敢于彻底打破既有的规矩独自一人登上了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