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之手不及武则天背后有何深层次的顾虑与情感
李治之手不及武则天,背后的深层次顾虑与情感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女性掌握了巨大的权力,但只有武则天最终独自一人走到了台前,她改大唐国号为大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那么,这些有权力的女性为什么宁愿代理皇权,而不是直接自己废掉小皇帝而登基称帝呢?笔者认为,这背后有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是古代宗法制度和儒家“男尊女卑”的理念束缚思想。在《尚书》中就曾说过“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这句话扩展到整个国家,便是后宫不可干政,如果后宫干政,国家将衰落。这种观念深入人心,因为受古代宗法制度和“男尊女卑”的影响,古人认为男性才是宗法社会的中心,女性只是依附于男权社会的存在。
其次,是为了维护帝国的稳定。大臣们虽然开始反对当权女性掌权,但一旦发现阻止不了,却又受到封建儒学宗法的影响,为帝国稳定妥协。他们深知,无论如何激烈博弈,都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不让帝国陷入动荡。
最后,是内心尚存母爱的影响。即便临朝称制发挥至极致,如武则天,也会因为身为母亲而保留母爱之情。在最后时刻,她也被张柬之的话语所动,最终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没有选择立侄子武三思。这也显示出她内心残存母爱的影响。
总而言之,对于临朝听政的皇太后们来说,他们尽管因种种原因而选择干政,但也深知,要走到台前,那样的阻力实在太大。不像武则天那样独特,大部分掌权太后选择在帘子后面通过操作傀儡皇帝来发号施令,从心理上更能为当时的人们所接受。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古代掌权太后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