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之谜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女皇帝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有权力的杰出女性,如先秦时期的秦国宣太后芈八子,西汉的吕后、窦太后,北魏冯太后,唐朝武则天,宋代宋真宗皇后刘娥,清代的孝庄皇太后,以及慈禧太后的身影。然而,在这一众掌权女性中,最终只有武则天是与众不同的,她敢扯掉了男权社会那层遮羞布,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她改大唐国号为大周,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
除了武则天外,大多数有权力的女性,即使是当了皇太后,也依然选择辅佐年幼的小皇帝继位,并通过临朝听政来掌握帝国的权力枢纽。这其中分为两类,一类是掌权至死,如吕后的独裁统治,还有一类便是如冯太后的这种等辅佐小皇帝长大可以亲政了,便将权柄还给小皇帝。
那么,这些手握帝国权杖的大臣们,为何宁愿代理皇權,也不愿直接自己废掉小皇帝,而自己去登基称帝呢?究其缘由,我们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很关键。
第一点,是因为古代宗法制度和儒家“男尊女卑”的理念束缚其思想。在《尚书》里就曾说过“牝鸡无晨”,牝鸡之晨,只用家之索,这句话意味着母鸡不在早晨啼叫,如果它在早晨啼叫,这家人会衰落。而将其扩展到整个国家,便有后宫不可干政,如果后宫干政,国家将会衰落。这样的理念深入人心,对于那些受传统教育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性别歧视。但正因为如此,他们也从未想过要挑战这个既定的秩序。
第二点,是为了维护帝国的稳定。真正的一线望族,大臣们都是资深家,他们深知要想顺利坐朝听政离不开前朝大臣们对自己的支持。所以,他们一般在逐渐掌握实力的过程中,也会慢慢地去和这些朝臣暗地里接触,形成联盟,以获得他们的支持。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没有反对或者合作的情况,有时候需要做出妥协,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利益”才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事物。而且,他们知道,无论如何争斗,都不能让帝国陷入动荡,因为那样的话,不仅自己的立场难保,即使能保住一些名誉,那也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第三点,是内心尚存母爱影响。虽然临朝称制发挥到极致,但即便像武则天这样强势的人物,在最后时刻也不例外。在她决定立庐陵王李显作为储君之前,她内心或许还是残留了一丝母爱的情感,就像张柬之所言:“姑侄与孰亲”,最终还是选择了一条更温柔、更符合传统礼仪的情形,让她能够安下心来接受那个结果,而不是彻底否定所有规矩和伦理价值观。
总而言之,对于临朝听政的大臣们来说,即使她们因种种原因而选择干预政治,但她们也深知,要走到台前,那样的阻力实在是不堪重负。不只是因为无法承受诸多挑战,更重要的是,因为她们内心里仍然残存着某种程度上的母爱情感。当一个人的本性被强行压抑得再久,它总有一日会爆发出来;但是在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当一个女人想要跨越这道看似微不足道却实际上又坚不可摧的地界时,她必须面对更多比起简单执行命令更加复杂的问题——她的存在是否合适?她的行为是否正确?
因此,在我们回顾这些以往时代伟大的女性人物的时候,我们应当更加理解她们所面临的情况,同时也应该庆祝那些勇敢的心灵——尽管它们可能并不完全符合我们的现代价值观,却仍旧值得我们尊敬。她们或许并非完美无缺,但每个人的故事都充满了成长与转变,而这些正是塑造人类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力量来源。如果说历史是一个教科书,那么这段经历就是关于勇气、智慧以及力量的一个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