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料

将经典历史故事中的战争和争斗比喻为化干戈为玉帛的过程

[语出] 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奠基者,他继承了舜的天命。在古籍记载中,大禹活到了百岁高龄,最终在会稽山得以安葬。大禹是夏后氏部落首领鲧的儿子,被尊为颛顼曾孙,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君。

大禹从小便随父亲东迁至中原。当时尧帝封鲧于崇(即中岳嵩山),称崇伯,让他治理水患。然而,因为治水组织具有军事性质而迅速提升地位,以致威胁到“禅让制度”,尧帝便借故将鲧处死。随后舜推荐说:“可以让鲧的儿子禹接替父职继续治水。”

面对这样的局势,大禹深谨细致,“薄衣食、卑宫室”、“声律身度”、“准绳规矩”,他不仅克服了九河九泽的问题,还划分出了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和雍。他的忠诚与勤勉赢得了民心。

不同于父亲建高墙自守的大策,大禹推翻了城墙,用德教化人民。他还分发私产毁掉武器,用仁爱感化民众。大禹带领部下发展农牧业,使国家富强民富。这一时期天下太平,有余粮可供多年,有库存足够数十年。大方各尽其责,大量外族归附,在涂山大会上献珍宝玉帛的人达上万人。大于是见识到了大禹治国能力,便在老去之后传位给他,从此开启了一段辉煌年代。